法國著名心理學家齊加尼克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困惑情境”實驗。在試驗的過程中,齊加尼克先找來一批自願受試者,並隨機將他們平均分成a、b兩組,然後要求兩組人在相同的時間裏麵去完成20項工作。在兩組人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齊加尼克對a組的受試者進行幹預,使他們因為被打擾而無法按要求完成規定的任務;而對b組,則是毫不幹預,讓他們順利地完成全部的任務。
實驗結束以後的結果證明,雖然a、b兩組的每個被試者,在接受任務的時候,都呈現出一種緊張的狀態。但是b組的那些受試者在按照規定,順利完成任務之後,緊張感就會逐漸消失;而a組那些因為受到幹擾而未能及時完成任務者的受試者,緊張狀態卻依舊存在,而且他們的思緒會持續被那些沒有完成的任務而困擾。
a組那些人在實驗結束之後所產生的心理狀況,便被稱為“齊氏效應”,也叫做“齊加尼克效應”。“齊氏效應”是心理學中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效應,它所指的就是人們在工作中因為壓力過大而導致的心理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這種心理效應告訴我們:一個人在接受一項任務的時候,就會隨之而產生一定的緊張心理,而且這種緊張的心理隻有在任務完成之後才會徹底解除。如果沒有按規定完成任務,那麼這個人的緊張感會一直持續下去。
精神之“弦”不可過緊
如今的現代科學技術正值高速發展的時期,知識信息量也呈飛速增長的階段。但伴隨社會飛速發展而來的,除了社會的進步之外,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加快,心理所承受的負荷也日益加重。在麵對工作的時候,一些上班族能夠拿到令人羨慕的豐厚薪水,但是他們的工作節奏卻也是日趨緊張,他們不僅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而且大腦也必須一直持續高速運轉的狀態。哪怕是吃飯或者休息時,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而且,一旦他們遇到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或者沒有完成的工作,那麼未完成的事情就會像影子一樣時刻困擾著他們。特別是那些腦力勞動者,由於他們的工作原本就是以大腦的積極思維為主的活動,大腦的積極思維自然也就是持續而不間斷的活動,所以他們經常會持續存在精神上的緊張感。而這些人之所以會時刻緊繃精神,也正是因為受到心理學中所說的“齊氏效應”的困擾。
雖然人在做事的時候,適度地集中精神,會更有利於達到目標。但是如果因為壓力而時刻保持高度緊繃的神經,並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反而是適得其反。正如人們時常所說的“過猶不及”,如果精神過度緊張,不僅不利於事情的發展,甚至還會導致失誤或者失敗。人的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還會出現全身肌肉收縮、呼吸局促、心跳加快的現象,不僅思維會暫時停滯,嚴重的時候,還會引發心髒方麵的疾病。由此可見,在長期緊張的狀態下,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好的效果。適當地放鬆自己的精神之弦,不僅有利於工作或者生活,還是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江明出生在一個教育世家,雖然他是家中的獨生子,但是父母從小對他各方麵的培養和教育都十分嚴格。他在學校的時候,就是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優秀學生,所以大學畢業之後不久,就憑借自身優越的條件和才能,受聘於一家知名的大型集團公司從事營銷管理工作。
由於從小就接受嚴格的教育,工作中的江明也給自己定下了嚴格的工作信條:先做好人,再做好事。在做事方麵,他不僅要求自己善始善終,更是注重工作中的每一個小細節。不管是工作計劃,還是實施過程,他都力求完美,哪怕有一點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他也會懊悔自責,時刻記掛在心上。
由於他嚴謹的工作態度,且在為人處世方麵做得麵麵俱到,所以很快就得到了集團董事長的賞識。工作半年之後,就被破格提拔為董事長秘書,不僅工資待遇驟升,而且成為公司中所有年輕人羨慕的對象。
在董事長身邊工作,江明更是不敢有一絲的怠慢,總是擔心自己一不小心就會出現疏漏。為了能夠保住同齡人都羨慕的顯赫位置,江明時刻都保持著高度緊張的精神,甚至不敢在工作中夾雜自己的一點想法,董事長讓他幹什麼就幹什麼,讓他往東絕不往西。即便如此,江明整天還是擔心自己會一不留神做錯什麼事,萬一耽誤了董事長的工作,自己今後的前程也就完了。但如此一來,江明不僅思路變窄了、辦法變少了、膽子也越變越小。
俗話說:“怕什麼來什麼。”一次,董事長派江明去機場接一位重要的客戶到公司洽談合作事項。由於路上出現交通事故造成了嚴重的塞車,所以,江明趕到機場的時候,客戶已經在機場等得有些不耐煩了,而且還給董事長打了幾次電話責問原由。雖然江明耐心地給客戶解釋了自己沒有及時到達的原因,但是客戶依然很生氣,江明的心中七上八下地打著小鼓。
回到公司以後,江明忐忑不安地帶著客戶到董事長召集大家開會的辦公室。盛怒之下的董事長,不問青紅皂白,便當著會議室中的所有人嗬斥江明:“到機場接客戶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都做不好,你還想不想在這兒幹了?”江明羞愧的恨不得挖個地洞鑽進去。後來還是客戶幫他解釋遲到的原因,董事長的情緒才有所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