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留麵子效應:巧妙地照顧別人的情緒(1 / 2)

社交活動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基本活動,但是很多人都經常會在社交活動中遇到一些交往方麵的障礙。特別是在與陌生人交往時,經常會覺得溝通十分困難,導致氣氛變得異常尷尬,甚至是不歡而散。隻能感歎為什麼別人的人緣那麼好,自己的朋友卻寥寥無幾?其實與人交往時,有很多秘密的法則是你所不知道的。隻有遵循社交中的效應與定律,才能找到那把開啟心鎖的鑰匙,窺探到複雜的人性心理,讀懂別人的情緒波動。從而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並在與人相處的時候產生共鳴,擁有更多的知己朋友。

美國的心理學家查爾迪尼曾經進行過一項“導致順從的互讓過程”的研究實驗。他將一批參與實驗的大學生分為兩個小組。首先,他對第一個小組的實驗者說,要讓他們花兩年的時間擔任一個少年管教所的義務輔導員。要知道,這可是一件勞神費力的工作,而且還沒有任何的回報。結果,這組大學生們紛紛都以各種理由斷然拒絕了。隨後,他提出了另一個要求,讓這些大學生帶領那些少年管教所的少年們去動物園玩一次,需要耗時兩個小時。結果卻有50%的大學生都很爽快地答應下來。接下來,他向第二組大學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但卻隻有16.7%的人同意去動物園。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留麵子效應”,也被稱作“欲得寸先進尺”。

“留麵子效應”是指一個人在向別人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之前,應先向別人提出一個大要求,待別人拒絕之後,再提出自己真正的比較小的要求,這樣別人答應自己要求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一般,人們在拒絕別人的大要求時,往往會因為自己沒有能夠幫助他。辜負了自己對自己的良好期望,而感到內疚。這時,為了恢複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為了達到自己的心理平衡,就會欣然的接受對方的第二個小一點的要求。

智慧漫畫

欲“得寸”先“進尺”

生活中,如果我們細心留意,就能發現當人們想讓別人為自己辦某事情之前,往往會提出一個讓別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等別人拒絕之後,心中一定會有少許的歉意。此時,我們才亮出自己真正要讓對方辦的事。由於之前拒絕了太多,別人往往會為了留些麵子而盡量接受後麵的要求。比如:一個孩子想要父母為自己買手機,可以先提出讓其買一台電腦,父母如果以家中暫時經濟緊張為由而拒絕。這時如果他提出要買手機,父母往往就會考慮一番後答應他的這個小要求;一個人有一件棘手的事情需要朋友的幫忙,先向對方提出了一個難度更大一些的要求,遭到拒絕之後,可以再將真實的要求提出來,對方往往就會比較容易接受;上司需要將一項複雜、難辦的工作交給下屬完成,就可以假裝讓員工完成另一件更為艱巨的工作,當他麵露難色的時候,再將這件工作交付給他,那麼,他就會欣然地接受任務……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心理學中的“留麵子效應”在作怪。

在人際交往中,恰當地運用“留麵子效應”,其實還能在發生特殊情況時,及時地消除對方對自己的不滿情緒。當我們和一位朋友約好一起吃飯,但卻由於臨時有事,耽擱了一些時間。於是,我們滿懷歉意地打電話告訴朋友,可能會晚到一會兒。朋友可能會因此很生氣,見我們真的有事,也就隻好眼巴巴地等著我們。結果,我們沒有用太多時間就滿頭大汗地趕到了。朋友在驚喜之餘,就會怒氣全消,從而也就不會太在意我們的遲到了。

有兩家賣粥的小店,每天的顧客都相差不多。然而在晚上結賬算營業額的時候,左邊的那家小店往往總比右邊的那家多出二三百塊錢,天天都是如此。細心的人發現,先進右邊粥店的時候,服務小姐總是微笑著迎上前,為客人盛一碗粥,問道:“加不加雞蛋?”客人通常都會說:“加。”於是小姐就會給客人加一個雞蛋。每進來一個人,服務小姐都要這樣問一句:“加不加雞蛋?”有說加的,也有說不加的,其比例各占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