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犯錯誤效應:為什麼優秀的人卻被排斥(1 / 2)

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演講會上,共有四位選手,其中有兩位才能出眾、能力卓越的,而且他們幾乎不相上下,而另兩位是才能平庸、能力一般的。其中有一名才能出眾的選手在演講即將結束時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一杯飲料,而有一名才能平庸的選手也打翻了一杯飲料。實驗結果表明:才能出眾而且犯過小錯誤的人最具有人際吸引力,才能出眾而從未犯過錯誤的人人際吸引力位居第二,才能平庸而犯同樣錯誤的人卻是最缺乏人際吸引力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常會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麵都表現優秀、近似於完美無缺的人,往往在會在人際交往中不太討人喜歡;相反,那些雖然很優秀,卻偶爾犯些小錯誤的人卻深受人們的青睞和喜愛。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犯錯誤效應”,也叫做“白璧微瑕”效應,即小小的錯誤有時反而會使有才能的人的人際吸引力得到提高。

真實的,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記得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凡是神聖的、神秘的事物都是值得懷疑的。”中國雜技團在國外演出時也曾經出過錯,然而,當地的觀眾並沒有因為演員的一時失誤而冷嘲熱諷、不再觀看,反而是前去觀看演出的人仍然是絡繹不絕、讚不絕口。因為人們通過雜技演員的失誤了解到,他們那些驚險的動作都是真的。而真實,就會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案例一:某銷售公司有一個非常能幹的員工,他平時對待工作一絲不苟,為公司贏得了很多的客戶,使公司獲得了巨大的利潤。然而,他卻並不是一個受人喜歡的人,同事們私下裏也都稱他為“機器”,他在公司裏沒有一個朋友,經常都是獨來獨往,很是寂寞,他不明白同事們為什麼會這樣對他。直到有一天,他聽到老板與人聊天時也說自己是“機器”,他感到非常困惑,他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別人都這樣對待自己呢?於是,非常苦悶的他獨自到酒吧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當他睡醒的時候,卻發現自己一直睡在公司櫥窗裏的沙發上,身邊路過的人們都在用異樣的目光打量著他。他想這下老板會一定會責怪他,同事也會瞧不起他,他甚至還做好了辭職的準備。然而,老板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是對他大加讚賞,同事們也從此開始對他和藹可親、笑臉相迎。其實他不知道,他的無心之過反倒幫助了他,使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有所好轉,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再是“機器”。

案例二: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試圖在豬灣區域侵入古巴、占領古巴,結果這個計劃卻慘遭失敗。消息傳來,美國上下一片嘩然。可是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豬灣事件”非但沒有使肯尼迪的聲望和威嚴降低,相反的,他的聲望卻因此而大大提高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過去新聞媒體把肯尼迪描述得太過於完美,沒有一點瑕疵,幾乎是無可挑剔,這就讓人感到他不是一個凡人,任何人都無法和他相提並論;而一旦大家知道他也會像常人一樣犯些低級錯誤時,於是人們的心理就會為之放鬆:肯尼迪也不過如此,他也並非是無所不能的。這一下反而會使人們對他產生親近、理解的感覺,他也就在無形中因禍得福,靠“犯錯誤”而提高了自己的聲望和人際吸引力。

心理學上對因為“犯錯誤效應”而產生的奇怪的現象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一個能力出眾的人給人的感覺通常都是不安全的、不真實的,因此人們對於這樣的形象就不會是真正地接納和喜歡,而是往往會保持一定距離的敬而遠之或敬而仰之。另一種解釋是從人們的自我價值保護的角度來說的。在通常情況下,人們往往會喜歡有才能、聰明的人,人的才能與被喜歡程度是成正比例關係的。但是,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不喜歡充當“綠葉”的角色,凡事也都有一個限度,如果一個人的能力過強、過於突出自己,強到足以使對方感覺到了自己的卑微、無能和價值受損,所有的鮮花和掌聲都是給他的,自己跟他站在一起,隻能是襯托他的“威儀”,那麼事情的結果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要知道,人首先是進行自我價值來保護自己的,任何一個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去喜歡一個時刻提醒自己無能和卑微的對象。相反的,一個犯小錯誤的能力出眾的人則降低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壓力,從而縮小了雙方之間的心理距離,維護了他人的自尊,因而也就會贏得更多人的喜愛。

“斷臂的維納斯”更有魅力

古人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完美的人並不招人喜歡,而“斷臂的維納斯”則更富有非凡的魅力。如果你是一個強者,那麼就不要過於的追求“錦上添花”、完美無缺,可以適當地“示弱”、犯點小錯誤,適度地暴露些自己的“瑕疵”反而會贏得更多的掌聲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