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相悅規律:為什麼有“對脾氣”之說(1 / 3)

人際吸引的相悅規律,就是指人與人在感情上的相互融洽和相互喜歡,以此可以強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簡單地說,就是彼此之間的喜歡引起喜歡,也就是情感的相悅性。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如果我們表現出對別人很喜歡的話,那麼別人也一定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回報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這是一種很自然、很平常的心理規律,如果我們想讓別人喜歡我們、支持我們、認同我們,隻是向別人提出良好的意見和建議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先學著去喜歡別人。

相悅,並非都會有好的結果

相悅規律在人際吸引中感情有其重要作用,因為人們往往喜歡那些能夠給自己帶來愉悅、快樂的人,如果對方能夠給自己帶來愉悅和快樂,就會有一種力量驅動自己去接近他,對他產生好感,而“被人喜歡”就是這樣一種愉悅的心理。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我們都希望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良好評價和認可,從而獲得社會人際關係的良好和自尊的滿足,這是人們較高層次的心理需要。對方對自己的友好態度可以使我們產生愉悅的心情。同樣,自己也會以相應的友好態度去回報對方,於是便使彼此雙方之間的吸引力得到強化和升華。這是人際關係中的“對等性”原則,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一個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同樣的喜歡他;而對那些厭惡我們的人,我們也同樣會厭惡他。

在春秋時期,齊桓公最得力的宰相管仲不幸得了重病。齊桓公得知此消息後,就親自前往其家探視。管仲望著齊桓公卻欲言又止。齊桓公問道:“你的病看來不輕呀,你要好好休養,不必再為國事煩憂,如果有什麼不放心的事,就請說出來吧。”管仲見齊桓公對自己的態度誠懇,便憂心忡忡地說:“好吧,既然主公願意聽,那我就把自己的擔憂說出來。”齊桓公疑惑地問道:“仲父,不知你為什麼如此擔憂呢?”管仲說:“我隻求主公今後不要重用豎刁、易牙、常之巫、公子啟方這幾個人,最好讓他們遠離您的身邊。”齊桓公不解地說:“這我就不懂了,像豎刁這樣的人為了能夠在我身邊侍奉,寧可做一名卑賤的太監;像易牙這樣的人連自己的孩子都願意煮了給我吃;而常之巫則有測生死禍福的能力,借此可以幫助我逢凶化吉、化險為夷;至於公子啟方他多年忠心的追隨我,就連自己的父親病故都不肯離開我而去奔喪,這些人對我如此忠心耿耿,我怎麼用得著去提防他們呢?”管仲聽完輕輕地歎了一口氣,說:“如果主公仔細想一想就會明白:一個人連自己的親骨肉都能做到不愛憐,都肯將其殺死,難道他就不會殺主公嗎?一個人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自愛,都肯殘害,難道他日後就不會去殘害主公您嗎?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是和他本人做人做事的根本聯係在一起的,隻要好好修煉自己的德行,自然就會善始善終,而這些並不是靠外力所能改變的。所以,我隻求主公以國家社稷為重,凡事三思而後行!”

齊桓公對管仲的人品和作為是很信服的,等到管仲病逝了以後,齊桓公便按照管仲生前所提醒自己的,把豎刁、易牙、常之巫、公子啟方等人打發出宮,讓他們遠離自己身邊。但豎刁等人出宮以後,齊桓公卻覺得心裏一下子空落落的,寢食難安,飯吃不香,覺也睡不好,因為他已經習慣了豎刁等人對自己的阿諛奉承和“忠心耿耿”,沒有了他們,他覺得心情不好,就這樣好不容易熬過了三年,他還是又把豎刁等人找了回來。

第二年,齊桓公生病,臥床不起,豎刁等人便大肆活動,四處放出謠言,說齊桓公已不在人世。然後便封鎖了宮廷與外界的所有聯係,不準任何人給齊桓公送吃的東西,這時,齊桓公悲歎道:“這都怪我沒聽管仲的話啊!”

事實上,齊桓公並非沒有完全不聽管仲的話,他剛開始已經聽從了管仲的勸告將不可留在身邊的豎刁、易牙、常之巫、公子啟方幾個人打發出宮。隻不過,他後來又變卦了,他的變卦,不是因為他仍然堅信豎刁的忠心耿耿、易牙的大義滅親、常之巫的逢凶化吉能力、公子啟方的忠心不二,隻不過是因為少了這些人之後,他內心產生了巨大的孤獨感與失落感,這種情緒甚至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並且久久不能解決。正是這種孤獨的強烈感需要使他忘記了管仲的警告。齊桓公的表現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難以理解,但是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卻是人際吸引的相悅規律而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