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效應,也可以叫做“感覺對比”。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背景下會有不同的效果,產生不同的感覺差異。比如說,同一種顏色放在較暗的背景上看起來會明亮一些,可是如果放在較明亮的背景上看起來則會顯得很暗淡,兩種不同的背景為同一種顏色作出了對比。如果兩種不同的事物同時呈現,一定會比它們各自單獨呈現所得到的效果更為明顯。其中的原因就是人的大腦皮層中會產生相互誘導的作用,在對比中會加深印象,而如果一個單獨出現在大腦皮層中的事物,是沒有誘導作用的,隻是很平常的事物不會讓人產生對比記憶。
對比效應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效應,人往往都有一種對比心理,比如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情境下帶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人們在平常購物的時候不也總是“貨比三家”嗎?在對比中選擇哪一個才是自己最喜歡的。在職場中,也往往是如此,領導要看一個人的表現,肯定要拿這個人與其他的員工作比較,如果別人都比他優秀,那麼就說明他是差的;反之,他則是表現最好的。作為一個職員,要想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就要讓自己與周邊的人形成一種對比,讓上司直觀地看到自己的不同,才能讓上司發現你的與眾不同,自己的職業之路才會走得更順暢。
在比較中脫穎而出
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在與其他事物對比下生存的。如何判斷一個人的美醜?不正是因為這個人與其他人比較起來產生的結果嗎?如何知道哪一樣東西是好的?不也是與其他東西對比之後才決定的嗎?當我們認識某一個事物的時候,不總是習慣性地拿它與周圍其他相關的事物相比較,進行參照對比,才看到它們各自的特點的嗎?其實這就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心理學家把人的這種心理稱作“對比效應”。兩種相同或不同的事物在大腦中會產生一種明顯的對比效果,通過這種對比讓人的心中形成對不同事物的記憶。
在職場奮戰的員工,每個人都想要成為上司眼中的“千裏馬”,可是有那麼多優秀的人,如何才能讓上司發現自己這匹“千裏馬”呢?利用人的“對比”心理,讓自己與其他的“千裏馬”產生明顯的反差,會更容易讓自己在人群之中脫穎而出。沒有一個上司有耐心去了解每一個員工,上司眼中隻會看到在人群之中表現最特別最優秀的那個,當然比較是最直觀的方法。讓自己表現得與其他人不同,讓上司看到自己比他人更優秀的一麵,就是自己製勝的秘訣。
王林和李明是同時到一家企業應聘的,這家企業做的是蔬菜經銷。王林和李明都是大學生出身,剛來到公司的時候沒有什麼經驗,王林腦子靈活,能說會道,與公司的員工打成一片,李明則有些內向,他平時都是默默無聞地工作,與公司的員工也沒有過多的交往。
自然,王林在公司還是很受歡迎的,李明雖然有些內向,不過總經理對他們兩個還是很看好的。很快,王林和李明兩個人到公司有一年的時間了,到年底的時候,他們兩人已經有資格去競爭部門經理了。他們一年來在公司的表現都是不錯的,在所有員工中他們兩個很有可能有一個會當成部門經理。公司的總經理負責競爭事宜,他對於這個人一直無法取舍,各有各的優點。
一天,總經理把他們兩個人都叫到辦公室,交給他們一項任務,那就是讓他們到市集上去調查一下今天市場上都在賣什麼蔬菜。過了不一會兒,兩人都回來了,總經理把兩人分開,先從李明開始,李明向總經理彙報說集市上隻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總經理又問:“他這一車土豆大約有多少斤?”李明馬上又跑去集市,回來後向總經理彙報說有40公斤。總經理反問道:“那麼他賣什麼價格?”李明再次跑到集市上,回來把結果報告給總經理,總經理望著氣喘籲籲的小林說:“你還是休息一會兒吧,我們去看看王林的情況。”於是他把王林叫到他的辦公室,問他同樣的問題,王林的彙報很簡單,他說集市上隻有一個賣土豆的,一共有40公斤,價格適中,質量也還好,我們可以考慮去他那裏買一些。據這個農民所說,待會兒會有人送來一批西紅柿,價格也還公道,最後王林還把拿回的西紅柿樣品給總經理看,他還把那個賣菜的人也帶來了。總經理聽完王林的彙報,看完王林的表現,心中有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