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互惠原理:欲先取之,必先予之(1 / 2)

互惠原理的概念就是說:“我們應該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通俗一點說就是,一種行為應該用一種類似的行為來回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他人送你一份禮物時,你就會想找個機會也送給他人一個禮物。這就是我們所有人心中的互惠心理,這種心理會讓人無意識地去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國家是講究知恩圖報的,古語就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更何況,別人不求回報地為你做事的時候,自己潛意識就會有種負債感,總想著到底應該為他人做點什麼。

現實生活中,也有個別人接受了他人的恩惠卻不打算回報的,這樣的人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是十分不受歡迎的,就像幾個朋友輪流請客吃飯,輪到這個人時,他總是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推脫,久而久之,他就不會有朋友了。

經濟社會,所有人都想賺更多的錢,但是隻想得到,不想付出的人是永遠不會賺到大錢的,往往那些縱橫商場的巨頭大腕都深知這個道理,所以才會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脫穎而出,不僅得到了財富,還得到了名望。

隻有先給予,才會有回報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在元旦的前幾天,他讓助手找了一些素不相識的人的郵箱賬號。心理學家就給所有人發了祝福的郵件。當時他也估計會有人回複自己,但是結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幾乎所有人都回複了他的郵件。心理學家和那些人從未見過麵,那些給他回郵件的人,也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打聽一下這個給自己寄祝福的人到底是誰。他們回複心理學家的原因就是,不管怎樣,別人既然給了自己祝福,那麼,自己就不能欠別人的人情。

在社會生活中,互惠原理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這個實驗就很清楚地給我們描述了“互惠原理”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不管在人際交往中,還是在工作學習中和商業談判上多多少少都會涉及到它。不管在哪個方麵,如果我們需要從一些人那裏獲得某種利益,不妨試一下先付出,讓對方心存感激,之後不得不采取適當的回應。每個人都應該清楚,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收獲。互惠原理利用好了,就會使一個人的生活變得充實、精彩。

家明是一家外貿公司的業務員,專業知識很豐富,業務水平也不錯,加上平時表現比較出色,老板對他很是器重。進公司一年就成了銷售主管。

一天,老板讓家明到廊坊去談一樁一直沒有談成的生意,還承諾他談成之後就讓他去上海分公司做總經理。第二天一大早,家明就拿著公司資料信心滿滿地出發了,一路上他都在想:自己公司開的條件也可以啊,價格也不是很高,但是對方公司卻遲遲不肯簽約,到底為什麼?到了廊坊家明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到了廊坊,家明找到負責這個項目的張經理,家明進辦公室說明來意,張經理就客客氣氣地說他需要再考慮一下。不管家明說什麼,張經理都是以考慮考慮應付他。一上午下來,沒有任何進展。

下午,家明又去找張經理,還沒有進門,他就聽見張經理說:“嗯,我再考慮考慮吧!貴公司……”原來是競爭對手,競爭對手的報價比家明公司低0.5個百分點,但是張經理還說要考慮,難道還嫌價高?家明心裏有譜了。

晚上回到賓館,家明就打電話把自己聽到的告訴老板,老板想了之後說:“行,隻要能談成,少賺總比不賺好!”得到老板同意之後,家明早上就興衝衝地去找張經理。到張經理辦公室,他並沒有在,隻有他的秘書在整理文件。秘書見到他,說:“你好,張總今天休息了!”家明一愣,想了想說:“我不是來找張總的,我是來找你的!昨天見張總的時候見你就特別投緣,來請你吃飯的!”秘書沒有想到家明會這麼說,笑道:“是嗎?”隨後倆人就聊起來,中午在飯桌上,秘書說:“告訴你一個張總的秘密,說不定可以幫你!”家明趕緊說:“什麼秘密?”秘書說:“張總的兒子一直想去美國,但是他兒子整天遊手好閑的,又什麼都不會,簽證一直辦不下來,張總快頭疼死了。你要能把這事搞定了,那……”秘書沒有再說下去,家明已經心領神會,覺得這頓飯請得太值了。

跟秘書告別之後,家明就聯係老板,他知道剛好公司有一批設備和技術工人要送到美國,他問老板可以再加一名工人不,老板聽明白之後欣然同意。

第二天,家明又來到張經理辦公室,沒有談合同的事,而是說自己公司有出國名額,問張經理周圍朋友有沒有想去的,張經理一聽,來了興趣,就說了自己兒子的事,家明滿口答應張經理的請求,還說包在他身上。結果,不用說,合同的價格沒有降一分,而且還十分順利地談成了。

現在,家明在上海的公司做了總經理。

家明就把互惠原理發揮的淋漓盡致,一頓飯從秘書那裏得到張經理的信息,又用出國機會得到合同的簽約,從而當上了總經理。所以說,一個人想要在他人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必須讓他人得到一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