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對恃隴西(1 / 2)

在原來曆史的這個時代前後,曾發生了三場決定天下走向的大戰;也就是所謂的''三把火''。想來裏麵肯定有杜撰的成分,否則怎麼可能都是用火攻來左右大戰的結果呢?有點抬杠的說:火攻那麼好使!還用兵刃、軍械幹什麼?多大的火能把聯營幾十裏乃至上百裏的營寨燒得精光光啊?又不是原始森林,要用多少的兵卒去點火呀?暫時姑且信之吧!<\/p>

這三把火分別是:頭把火是曹操燒掉了袁紹的烏巢屯糧,以七萬兵卒大敗袁紹的七十萬大軍。二把火是周瑜在赤壁燒掉了曹操的水寨聯營,以孫、劉聯軍的六萬兵卒大破曹操的八十四萬大軍。三把火是夷陵陸遜火燒劉備的七百裏聯營,以不足十萬的兵卒大破劉備七十萬大軍。<\/p>

從交戰雙方的兵力對比上看,也有不盡不實的的地方。都是幾乎十比一的兵力對比,即使是軍力再強、戰術運用得再得當,也不至於三場的結果都是以弱勝強。特別是官渡之戰前,曹袁的實力對比是有差距,但絕不會差距如此之大!而當時偏居於西蜀的劉備,也絕不可能動員出七十萬的軍力進攻江東。<\/p>

反正結果已經有了,中間的過程誰有本事誰就渲染杜撰吧!咱不也是在自編、自導、自演嗎?不過,一而再、再而三的玩''火''?則就顯得有些太過分了!讓人大有黔驢技窮之感。偶然想起,與書友探討而已。<\/p>

手裏拿著徐庶派快馬逐站緊急傳遞送來的戰報和請示下一步方略的文書,我有些遺憾的說到:\"元直用兵還是過於的中規中矩了!不過,與利於速戰的胡人鐵騎交戰,沉穩些也無大錯呀!\"<\/p>

戰爭嗅覺敏銳的周瑜同意的說到:“承如主公所言。元直先生應該把熟悉隴西地理、地貌的孫策也利用上,可令孫策出奇兵繞過胡人的大隊,與天水的黃蓋相配合解決掉圍困安定的胡蠻,給胡人造成退路已斷的錯覺。這樣,就會使胡人不戰自亂,甚至有可能要慌亂的退兵;這也就給我軍創造了能夠全殲胡人的機會。\"<\/p>

我讚許的點了點頭:\"公瑾所言極是!如果再知會於劉備。無論劉備出兵與否?首先就在大義上綁住了劉備的手腳,使劉備處於進退兩難之間:出兵就要承受撤退的胡人鐵騎瘋狂的進攻,使軍力大損;不出兵則會受到世人的詬病,使其名譽受損。這樣,還可以間接的阻礙其對孫策下手。不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等也不必過多的指手畫腳,有士元這個機靈鬼兒在,早晚元直等還是會走出這步棋的!\"<\/p>

隨後,我就讓周瑜以我的名義給徐庶回書言:由於我身處於千裏之外,而戰局則瞬息萬變,如何征戰由其自決。不過,鑒於胡人是無供給作戰隻利於速戰的特點,時間拖得越久對胡人越是不利。由於我軍已兩戰大勝胡人,使戰局已經趨於穩定,想來胡人不久也必將退兵。如胡人退兵,可由麴義率鐵騎組成追擊兵團,並以龐統為參軍,務必要對蠻胡予以痛擊。徐庶可率其餘的兵卒入西涼以解馬騰的武威之圍,務要把韓遂這個奸佞小人誅除。除掉韓遂後,可與馬騰訂立攻守同盟,委馬騰戍守西部邊陲。處理完涼州的問題,徐庶就可率大軍凱旋了。<\/p>

此時的南安城外,經過了慘烈的首日大戰之後,漢胡兩軍之間出現了短暫的平靜。連續幾日雙方均未派一兵一卒進行討戰,雙方相互對恃起來。不難想象:胡人自忖已無能啃下徐庶這塊硬骨頭。如果勉強的求戰,不僅會徒勞無功、還會使己方增加更大的折損。現在胡人隻能是等待機會,以便尋找更好的戰機。當然,也不排除在考慮準備班師退軍的可能。<\/p>

而漢軍大營中的徐庶,此時的頭腦也相當的清醒:<\/p>

雖然我軍已兩次大勝胡人鐵騎,但並不等於我軍在野戰中可以完全的擊敗胡人。兩次的大勝,第一次屬於巧合的成份居多,如果胡人不是孤軍深入,後援能夠趕到得及時,麴義的前景並不容樂觀。第二次的兩軍會戰,漢軍則完全是在守中反擊的情況下,出其不意才戰勝的胡人鐵騎。<\/p>

從當日鮮卑老帥律日推衍老道的臨陣指揮和適時決斷來看,此人也並非易於之輩。目前胡人尚有十幾萬鐵騎屯於對麵,而漢軍卻隻有麴義和顏良所率領的四萬鐵騎和孫策帶來的幾千鐵騎,其餘的均是步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