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對恃隴西(2 / 2)

雖然漢軍現在在總兵力上已經優於了胡人。但真正擺開架勢與胡人在野戰中一決雌雄,麵對機動性極強、移動飄忽的胡人鐵騎,步卒也就隻能剩下挨宰的份了!因而,漢軍現在是防守有餘而進功不足。反正耗下相對來說去對漢軍有利,時間再長了胡人就會餓肚子,到時候胡人想跑也跑不動了!隻要穩妥的守好大營,不給胡人以可趁之機,胡人的敗亡時間也就不會太久了。<\/p>

漢軍大勝之後,孫策率領著法正和李儒出城前來勞軍。多年的逆境抗爭,讓原來年少氣盛的孫策也成熟圓滑了許多,以低姿態的覲見了徐庶。而眾人對曾為董卓第一謀士的李儒也沒有太多的反感,反而對其能夠於沉淪中再起感到敬佩!畢竟這個時代講究的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至於忤逆亂政的責任,自然要由死去的董卓來負。<\/p>

一直全程觀摩了漢、胡兩軍的會戰、再三受到大軍強勁實力震撼的孫策,對徐州將領的素質和能力羨慕不已,想盡辦法的刻意同各個將領拉近距離。由於黃忠、麴義、顏良等年齡偏大的將領已經人老成精,其不能表現的過於的明顯。故而,孫策也就盯上了呂蒙、夏侯博、淩統這三個年少的將領。呂蒙一臉精明之象,孫策顧慮交淺言深而碰壁;夏侯博沉默寡言,總是一副拒人千裏之外的表情。因而,孫策也就選擇了年齡最小,戰場上卻也有著大將風範的淩統來套近乎。<\/p>

戰陣上叱吒風雲、指揮若定的淩統,對交際之事卻不甚了了,顯得笨嘴拙腮的一副茫然的模樣。對孫策一些明顯的暗示也懵懵懂懂、問東答西,仿佛難受無比的完全喪失了戰陣上的機敏和靈動。讓孫策大感晦氣的暗歎:自己真是自找沒趣!弄了個不通人情事故的傻子來拉攏。而他卻不知道背過身去的淩統,卻正在為把孫策耍弄得團團轉而偷偷竊笑。<\/p>

對於孫策這些有些過分的小動作徐庶也就是看在眼裏一笑置之了。大戰關頭,一切還是應該以大局為重。而好勝的龐統,則在心裏盤算著怎樣才能把孫策弄到兩軍陣前,讓其吃吃癟!即使是孫策能勝兩場,消滅一些胡人的有生力量,對徐州軍和大局來說也都是利大於弊。想著,機敏的龐統不禁會心的笑了!不過,在其醜臉上出現的笑容還真是比哭都要難看!<\/p>

果然,在徐庶招來了麴義和於禁之後借機召集的軍議上,龐統就提出:安定城目前尚在胡人的圍困之下,想來已經危在旦夕。建議孫策率一支奇兵,憑借地理環境熟悉的便利條件,約定天水的駐軍一起對圍困安定城的胡人實施偷襲。同時還毛遂自薦的要求前往西蜀,以大義的名義說服劉備出兵,從側麵幫助孫策夾攻圍困安定城的胡人。<\/p>

龐統的計謀顯得不存有任何的私心雜念,理由充分並且大義凜然。就象我同周瑜所分析的那樣,對大軍的征戰益處也頗多。但徐庶還是謹記著我不許龐統入蜀的叮囑,在肯定龐統的計謀可用之時,也以龐統還另有任用為由否決了龐統出使西蜀的自薦。在孫策還在考慮是否應允出兵、而又想不出推脫的理由的時候,年輕的法正就已經主動提出可代龐統前往西蜀一行。<\/p>

親眼目睹了別人把胡人殺得人仰馬翻的戰況,原本就雄心萬丈的孫策也早就在內心裏蠢蠢欲動了!也想親曆戰陣的去殺個痛快,隻是出於保存實力的考慮而沒有主動請戰。加之其也確實在擔心郝昭這個股肱大將的安危,現在又被逼得沒有了退路,孫策也就爽快的答應挑選精兵親自前往偷襲圍困安定城的胡人。徐庶也親筆寫了一封書信交給法正,委托法正為全權代表前往西蜀說服劉備出兵。<\/p>

待孫策準備離開大營時,龐統卻又留下了準備隨孫策回南安城的李儒,並領著李儒找到了呂蒙。三人密議了一陣子之後,李儒才返回了南安城。隔日,李儒就派來了幾名當地土著的熟悉隴西地理的兵卒給龐統。龐統把這幾名兵卒交給了呂蒙後,由這幾名兵卒出任向導,一支裝扮成客商的車隊,在一名軍司馬的率領下就從大營背後出營繞小路出發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