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澈的弟弟妹妹們雖性子有好有差,但年歲都不大,幾個毛頭小孩兒做不出謀害兄長性命之事。
最有可能的幕後黑手,自就在這幾個小孩兒的母親們之中。
“郡王的後院頗為……‘充實’,”段玉山苦笑,斟酌用詞,“若沒拿到真憑實據,那就誰都可疑,又誰都清白。”
如今一切隻是推測,若貿然鬧起來,對長信郡王府沒好處。所以徐蟬與趙澈母子倆雖心知有人暗算,也隻能暫時咬牙,生吞下這天大悶虧。
其實隻要抓到那女術士何然,所有事就真相大白。可她逃了。
趙澈以指尖拂過眼上的錦布條:“所謂‘有一就有二,無三不成禮’。幕後之人或許會按捺一段時日,但絕不會就此徹底打消心思。”
他向來不認同父親廣納“後院人”的惡習,但他的不滿一慣隻衝著父親本尊,對父親的那幾位後院人雖冷淡,卻從未欺辱輕慢,更不曾苛待異母弟、妹,幾個小毛孩兒對他也敬重。
所以他從未想過自家府內會有人對他下黑手。
這回中招是因無防人之心,可經此一役,在某些事上,趙澈就不會再是從前那個趙澈了。
“是說你怎突然對‘你家’表妹如此關切,”段玉山刻意加重“你家”二字,頗有幾分揶揄,“怕她無辜受牽連?”
趙澈倒也不瞞他,坦蕩頷首:“在有心人眼裏,當夜若非有她這個變數,我必死無疑。所以,她目前處境之凶險大約不下於我。”
他並不信方術、巫醫之道。
在他看來,從墜馬開始,所有事全是精心設計,唯獨“徐靜書救了他”這事才是諸多環節裏真正的巧合。但既察覺小姑娘不安全,他就不能冷眼旁觀,索性大張旗鼓認下這份或許根本不存在的救命之恩,不引人起疑地將她納入羽翼下。
“這些事不必讓她知道,年紀小不經嚇,”趙澈鄭重叮囑段玉山,“她天分出眾之事,你也不要四處宣揚。”明知有人會不懷好意在暗處盯著,太過招眼對她也不好。
他素來很有“大家長”的自覺,徐靜書既投靠了他家府門尋求蔭庇,便是他的責任之一。
小姑娘不容易,他得將她護好了。
****
接連在萬卷樓讀書三日,又有段玉山精心指點,徐靜書手不釋卷,受益良多。
七月卅日下午,段玉山道:“讀書雖需下苦功,卻也該勞逸結合。你不能總坐下來翻開書就不動,今日就到這裏,緩緩腦子和眼睛。”
徐靜書雖不舍得浪費時間,可她性子乖順,夫子發話了,她哪敢強?隻得垂著腦袋偷偷扁嘴,不情不願下了萬卷樓。
段玉山徑直去含光院書房找趙澈,徒留徐靜書獨自茫然。
突然有了一個多時辰閑暇,她無事可做,又不願回客廂發呆,便也去含光院,找到平勝,小心翼翼問他能否借用小廚房。
她對段玉山的指點十分感激,對給予她這寶貴機會的趙澈更是不知該如何報答,便想趁空給他們做點吃的聊表心意。
平勝是含光院一等侍,這點小事自能做主,倒不必特地請示趙澈,直接將她領到小廚房。
在儲藏食材的小間內稍作翻找,選了幾樣合用食材,徐靜書就麻利地挽起袖子開工了。
郡王府各樣食材自是精挑細選,對產地、品相、成色都有極高要求,樣樣都非尋常成色。可徐靜書生在山中村落,見過不少天生天養的稀奇食材,這些食材對她來說並不陌生,處理起來駕輕就熟。
不到一個時辰,她便做好了“椒鹽栗炒銀杏”與“南棗柿泥糯團”。
掌勺大叔與幾名小竹僮全程給她打下手,自看出她手藝嫻熟,此時再品品色香味,紛紛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