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就此評論說:“孟嚐君可謂能用諫啊!如果他人之言是善的,即使這個人懷有欺詐之心,仍然采用,何況那些盡忠無私侍奉其上的人呢?《詩經》上說:‘采葑采菲,無以下體。(采集土瓜,采集蔓菁,根好根壞不要管它)’孟嚐君就做到了啊!”
02 為什麼說漢高祖統一天下的重要原因是從諫如流?
《資治通鑒·漢紀一》載,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在攻克鹹陽後,他看到秦王朝的宮室、帷帳、狗馬、貴重寶器和宮女數以千計,便想留下來在皇宮中居住。樊噲勸諫說:“您是想擁有天下哪,還是隻想做一個富家翁啊?這些奢侈華麗之物,都是使秦朝滅亡的原因,您為什麼要用呢!願您急速返回霸上,不要留在宮中!”劉邦舍不得這些,不聽樊噲的。這時張良勸諫說:“秦朝因為無道,所以您才能夠破秦來到這裏。大凡為天下百姓去除殘暴之賊,應當像穿縞素的人一樣。現在您剛進入秦宮,就安享其樂,這就是‘助桀為虐’。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願您能聽取樊噲的勸告!”劉邦於是率軍返回霸上。在霸上,劉邦提出了著名的“約法三章”,受到了百姓的極大歡迎。
這時,有人勸說劉邦:“秦地(關中地區)比天下其他地方富裕十倍,地形很好。聽說項羽封章邯為雍王,讓他稱王關中。如果他來了,您恐怕就不能占據此地。可以急速派兵把守函穀關,不讓諸侯軍進來,並逐步征召關中兵來增加自己的實力,以抵禦他們。”劉邦認為很對,就聽從了。不久,項羽攻破函穀關,違背“先入關中為王”的約定,將劉邦封為漢王,統轄巴、蜀兩地和漢中郡,接著又把關中分割為雍、塞、翟三部分,將秦朝的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封為雍王、塞王、翟王。漢王劉邦大怒,想攻打項羽,周勃、灌嬰、樊噲也都讚同他打,蕭何勸諫劉邦稱王漢中,撫養百姓,招致賢人,收用巴、蜀物資,然後回師平定三秦之地,以圖取天下。劉邦認為蕭何說得好,於是回到了自己的封國。
從上述來看,劉邦聽從樊噲、張良、蕭何的勸諫,是變危機為生機的關鍵之舉。
《資治通鑒·漢紀一》還載,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率軍南渡平陰津,抵達洛陽新城。三老董公攔住劉邦說:“臣聽說‘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因此說:‘公開明示要討伐的是亂臣賊子,敵人才可以被征服。’項羽做無道之事,放逐並殺害了他的君主義帝,實在是天下的亂臣賊子。大凡仁德之士不憑借勇敢,正義之軍不憑借武力。大王應當率領三軍將士為義帝穿上喪服,以此公告諸侯而討伐項羽,如此四海之內的人無不仰慕您的大德,這可是夏、殷、周三王之舉啊!”於是漢王為義帝發喪,痛哭流涕,舉哀三天,並派使者向各路諸侯通告說:“天下共同擁立義帝,北麵稱臣。如今項羽將義帝殺害於江南,大逆不道!寡人全部出動關中之兵,征收三河地區的士兵,沿長江、漢水南下,願追隨諸侯王攻打這個殺害義帝的人!”所以,劉邦聽從董公的進言,從此變成了有德的一方、正義的一方,而項羽則在道義上處於下風。
司馬光就此評論說:“孟嚐君可謂能用諫啊!如果他人之言是善的,即使這個人懷有欺詐之心,仍然采用,何況那些盡忠無私侍奉其上的人呢?《詩經》上說:‘采葑采菲,無以下體。(采集土瓜,采集蔓菁,根好根壞不要管它)’孟嚐君就做到了啊!”
02 為什麼說漢高祖統一天下的重要原因是從諫如流?
《資治通鑒·漢紀一》載,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在攻克鹹陽後,他看到秦王朝的宮室、帷帳、狗馬、貴重寶器和宮女數以千計,便想留下來在皇宮中居住。樊噲勸諫說:“您是想擁有天下哪,還是隻想做一個富家翁啊?這些奢侈華麗之物,都是使秦朝滅亡的原因,您為什麼要用呢!願您急速返回霸上,不要留在宮中!”劉邦舍不得這些,不聽樊噲的。這時張良勸諫說:“秦朝因為無道,所以您才能夠破秦來到這裏。大凡為天下百姓去除殘暴之賊,應當像穿縞素的人一樣。現在您剛進入秦宮,就安享其樂,這就是‘助桀為虐’。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願您能聽取樊噲的勸告!”劉邦於是率軍返回霸上。在霸上,劉邦提出了著名的“約法三章”,受到了百姓的極大歡迎。
這時,有人勸說劉邦:“秦地(關中地區)比天下其他地方富裕十倍,地形很好。聽說項羽封章邯為雍王,讓他稱王關中。如果他來了,您恐怕就不能占據此地。可以急速派兵把守函穀關,不讓諸侯軍進來,並逐步征召關中兵來增加自己的實力,以抵禦他們。”劉邦認為很對,就聽從了。不久,項羽攻破函穀關,違背“先入關中為王”的約定,將劉邦封為漢王,統轄巴、蜀兩地和漢中郡,接著又把關中分割為雍、塞、翟三部分,將秦朝的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封為雍王、塞王、翟王。漢王劉邦大怒,想攻打項羽,周勃、灌嬰、樊噲也都讚同他打,蕭何勸諫劉邦稱王漢中,撫養百姓,招致賢人,收用巴、蜀物資,然後回師平定三秦之地,以圖取天下。劉邦認為蕭何說得好,於是回到了自己的封國。
從上述來看,劉邦聽從樊噲、張良、蕭何的勸諫,是變危機為生機的關鍵之舉。
《資治通鑒·漢紀一》還載,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率軍南渡平陰津,抵達洛陽新城。三老董公攔住劉邦說:“臣聽說‘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因此說:‘公開明示要討伐的是亂臣賊子,敵人才可以被征服。’項羽做無道之事,放逐並殺害了他的君主義帝,實在是天下的亂臣賊子。大凡仁德之士不憑借勇敢,正義之軍不憑借武力。大王應當率領三軍將士為義帝穿上喪服,以此公告諸侯而討伐項羽,如此四海之內的人無不仰慕您的大德,這可是夏、殷、周三王之舉啊!”於是漢王為義帝發喪,痛哭流涕,舉哀三天,並派使者向各路諸侯通告說:“天下共同擁立義帝,北麵稱臣。如今項羽將義帝殺害於江南,大逆不道!寡人全部出動關中之兵,征收三河地區的士兵,沿長江、漢水南下,願追隨諸侯王攻打這個殺害義帝的人!”所以,劉邦聽從董公的進言,從此變成了有德的一方、正義的一方,而項羽則在道義上處於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