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運用中之所以出現一些毛病,主要是因為對一些字詞的詞義、詞性一知半解或含混不清。要避免此類錯誤的發生,關鍵是要強化語言文字知識學習,加強對相關知識點的總結積累,遇有疑問、拿不準的字詞,要查閱工具書,追根溯源,學懂弄通。
黨政機關公文作為黨政機關實施領導、履行職能、處理公務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規範體式的文書,對語言文字的規範性、準確性、簡潔性要求很高。公文寫作人員要對每份文件稿都精雕細刻,仔細推敲,努力做到陳言務去、文風當簡,切實維護公文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二、簡練
1.用語精確,以一當十
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一兩個詞句,就能把要說的意思清楚完整地表達出來;有時說了很多話,要表達的意思卻仍然不清楚。從理論上說,人類創造的成熟的語言,足以表達人類的常規的思想和情感,至於文學作品中那些複雜微妙的心境,有時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隻能借助形象曲折地加以表現,在公文寫作中是不常出現的。公文寫作中之所以有用語繁多而意思仍不明白的情況,多半是由於用語不精確,隻好增加語句去彌補,結果反而是“言愈多而理愈亂”。
2.盡量使用短句
“五四”時期,現代漢語的書麵語言還不成熟,不少作家借鑒歐化的句法來寫文章,句子寫得長長的,句子內部的成分多多的,閱讀起來雖別有風味,讀者卻常常需要再三反複,才能弄明白句子複雜的含義。這種現象現在已經很少了。鄧小平同誌語言的魅力就在於善於短句,《鄧小平文選》中,10個字以下的短句,占到一半以上。如“要廣開門路,多想辦法,千方百計,解決問題。我們定下了一個雄心壯誌,定下了一個奮鬥目標,就要去實現,不能講空話。”(《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96頁)再如,鄧小平在概括1989年國際形勢時說:“總之,對於國際形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21頁)著名作家老舍寫文章,總喜歡寫短句子,10個字左右一句。他認為,這樣寫,讀者好讀,意思也簡練明白。有人統計過他的名篇《濟南的冬天》,說其中超過11個字的句子隻有6句,超過14個字的句子隻有兩句。請看下麵的文句:
假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底下,很暖和安適地睡著,隻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老舍用這樣的短句,寫出了多麼精致而優美的文章!公文與文學雖然是不同性質的語言,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為了做到簡練,不妨學學老舍。
語言運用中之所以出現一些毛病,主要是因為對一些字詞的詞義、詞性一知半解或含混不清。要避免此類錯誤的發生,關鍵是要強化語言文字知識學習,加強對相關知識點的總結積累,遇有疑問、拿不準的字詞,要查閱工具書,追根溯源,學懂弄通。
黨政機關公文作為黨政機關實施領導、履行職能、處理公務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規範體式的文書,對語言文字的規範性、準確性、簡潔性要求很高。公文寫作人員要對每份文件稿都精雕細刻,仔細推敲,努力做到陳言務去、文風當簡,切實維護公文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二、簡練
1.用語精確,以一當十
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一兩個詞句,就能把要說的意思清楚完整地表達出來;有時說了很多話,要表達的意思卻仍然不清楚。從理論上說,人類創造的成熟的語言,足以表達人類的常規的思想和情感,至於文學作品中那些複雜微妙的心境,有時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隻能借助形象曲折地加以表現,在公文寫作中是不常出現的。公文寫作中之所以有用語繁多而意思仍不明白的情況,多半是由於用語不精確,隻好增加語句去彌補,結果反而是“言愈多而理愈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