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斷舍離——不糾結,不抱怨(2 / 3)

每次遇到這樣風格的人,我盡量避而遠之。發現她們是真心實意地從骨子裏的“沒意識”,不知道自己有多讓人避之不及,卻還挺享受自己“二”得快樂。她們是快樂了,可別人卻因她們時不時地“脫口而出”痛苦不已。試問,你是老板,你敢升她們嗎?縱使她們具有極強的辦事能力,但她們那管不住的快舌頭幾乎把你的老底都快翻個遍,再“口沫飛濺”地說給別人聽,幫你處理了別人也有能力處理的事,卻帶給了你別人所不會帶來的問題,而且後者極具殺傷力……

在企業,IQ低,影響的是升職,EQ低,影響的是生存。攜帶負麵傳播因子的人,很可能讓整個團隊充斥著心裏不平衡與泄氣,影響士氣。要是你有這樣的下屬或同事,是不是恨不得立刻把她轟走?

我見過太多能力強,但就是因為愛抱怨而得罪人的人了,比別人多做了一倍的事情,可得不到一半的感恩。比如說,今天你們團隊共同完成了一項任務,你貢獻了50%,其他人貢獻了剩下的50%,可明天,你越想越不甘心,為什麼自己要做那麼多事,也沒得到比別人更多的好處,然後逢人即邀功:“都是靠我,才能那麼高效率地完成這項任務。事情基本都是我做的。”你們說,團隊其他人聽到會做何感想?原本應該是被大家感激的事,反倒成了“吃力不討好”。

我對自己列了個要求,有關“個人情緒”的微博或者朋友圈發文,不過夜——當下忍不住感歎的東西,最晚到第二天醒來無論如何得刪掉。因為這個習慣,沒過多久,我便沒有欲望再在網上抒發情緒了……

若你是個喜歡抱怨的人,可以每天做這樣的嚐試:把當天抱怨的事情一一記下來,隔三天再翻出來看看。再看到的時候,是不是覺得那些事太雞毛蒜皮?太不值一提?所以,你每天向別人輸出這些負能量的小碎事,有多少人感激?有多少人想聽?有多少人為你獻策?又有多少主意能起到作用呢?大家還不隻是抱著看怨婦的心態,笑笑原來你比我還慘,然後繼續過自己的日子。那些鼓勵你complain(抱怨)的人其實是想對你說:“來,把你的悲傷說出來讓爺開心一下。”

而你的抱怨,可能已經被有心人默默記下,小心哦,也許人家還悄悄按下了錄音鍵,在你想不到的時候偷偷地播給別人聽。真實社會,總有人超過你的想象,你根本無法用自己的程度去預料別人的用心。所謂“言者無意,聽者有心”,到最後,傷害自己的利刃極有可能是你曾經的抱怨。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值得深思。

有一對夫婦,在婚後11年生了一個男孩。夫妻恩愛,男孩自然是他們的寶貝。孩子2歲的某一天早晨,丈夫出門上班之際,看到桌上有一瓶打開蓋子的藥水,不過因為趕時間,他隻大聲告訴妻子:“記得要把藥瓶收好。”然後就匆匆關上門上班去了。

妻子在廚房裏忙得團團轉,忘了丈夫的叮囑。男孩拿起藥瓶,被藥水的顏色吸引,覺得好奇,於是一口氣都給喝光了!藥水對人體的副作用很大,即使成人也隻能服用少量;由於男孩服藥過量,雖然及時送到醫院,但仍舊回天乏術……

焦急的父親趕到醫院,得知噩耗,非常傷心!看著兒子的屍體,望了妻子一眼,然後在她耳邊悄悄說了四個字:“I love you, dear!(親愛的,我愛你!)”

西方人稱這種行為是:“Preset behavior”,中文翻譯成“前懾行為”。它的含義就是:要反過來控製局麵,而不被局麵牽製!這個做丈夫的,因為兒子的死亡已經成為事實,再多的責罵也不能改變現狀;隻會惹來妻子更多的自責與悲痛,而且不隻自己失去兒子,妻子也同樣失去了兒子。

接下來的這個故事,我來說一件發生在我身上的小事。

第一本書發行後,我常受邀到一些大學裏去演講,我也很重視這些和大學生們交流的機會。那次是我的一位讀者聯係到出版社,說希望我能夠到她們學校(B校)演講。出版社考慮到我正好在南京的另一所學校(A校)即將有場演講,建議把兩場演講安排在集中的2天,並征求我的意見,我欣然答應。

出版社、兩所學校和我,幾方初次敲定的時間是A校14日、B校15日,誰知我在剛確定下schedule(行程)不久,又接到15日、16日集團公司在濟南的管理會議通知,那時我正任職於世界五百強頂尖德企DS中國區總部的戰略發展部。

對我而言,兩件事都做肯定最完美。大學演講,我是主角,唯一的主講人,而管理會議,我是配角,隻是參會者,但有個重要的環節是15日和來自全國彙聚到濟南的集團高管團隊一起晚餐交流。由於兩所學校都還沒有把活動策劃案發給我,我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和他們商議能不能改時間。

於是有了第二次時間的敲定,A校13日、B校14日。A、B兩校是風格完全不同的院校,A校是傳媒類,B校是理工類。我就分別對兩所學校的演講理了兩套思路,還特別調整了內容做了兩份不同的PPT。對我而言,認真地做好工作中的每個部分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是給自己交代的,不是給別人看的。

下周二就要赴南京了,這周五晚上21點半突然收到電話,是B校的學生打來的:“小言老師,不好意思……因為周三圖書館報告廳要辦團委活動,我們……我們可否換個時間……換到原定的15日……”那時我正在帶一個到上海出差的台灣朋友逛古鎮,聽他支支吾吾地在電話那頭講,我也能感覺到他的不好意思,考慮了30秒,還是決定不負同學們的期待,答應更改時間,畢竟15日是一開始就說定的,被我改過去,再改回來,也說得過去。於是,我隻能取消去濟南管理會議的行程。

就這樣,原先緊挨的兩天南京行,因為協調時間,變成中間空出一天來。

由於一開始就說好是公益演講,不收費,我自己安排往返及住宿,另從台灣帶了4箱小禮物來送給同學們作為演講時的互動禮品,當作心意。

我是不可能放任一天“閑置”時光的,所以得加緊安排內容填充那空出來的一天,於是立刻聯係了南京分公司,抵達日的下午到訪了分公司。上午呢,朋友載著我到紫金山走走,中午約了一位南京電視台的主持人吃飯。這樣一天也算是安排得滿檔。

13日晚在A校的演講,全場爆滿,原本說好晚上八點結束,被大家一個接一個的熱情提問拖了時間,最後,簽完書、合完影都差不多九點了。我稱這場為“持續沸騰的演講”。

15日晚在B校,我被接到休息室休息,學生團隊看到我既緊張又熱情,我邀請他們在我身邊的沙發上坐下一起聊聊,他們也還不太好意思,覺得和我並肩坐是種榮幸。其實,我倒是覺得在演講前和學生們聊聊,有助於我了解這個學校和學生們的特色,是有利於演講的。

接著,學生團隊成員被一個又一個叫出去,再回來看看我,笑容背後是神色凝重,然後又出去,還時不時有人回來讓我再等等。眼看離演講的時間越來越近,我好像已經預感到了什麼。

已經到了約定好的18:00,我被懇求繼續等等,學生團隊成員低著頭來告訴我,今天一天都找不到負責學校短信平台的教師,學校活動的宣傳一般就是通過短信平台發到每位學生的手機上。所以,這次演講,除了在圖書館報告廳門口放了一張我的海報外,幾乎零宣傳,而且那個報告廳的門還相當地難找……找不到那位教師,學生團隊急瘋了,尤其是那位邀請我來的小粉絲,更是滿臉抱歉地連聲說不好意思。

我說:“沒事,有同學到了嗎?”

“真的很對不起,小言老師……有同學到了……”學生們支支吾吾地回答。

“好啦,既然有同學到了,那麼我們就開始吧。”是呀,我能怎麼樣呢,在那個場合,如果出去,人少的演講可能反而未必能起到正麵宣傳作用,外界可能會以為我的演講不夠吸引力,可若不出去,聽眾都在等了……思想鬥爭之後,還是決定,無論來了多少人,無論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我得對聽眾負責,不能讓他們失望。

一出場,偌大一個圖書館報告廳,大概才到了一百個人。我一如既往地開場,談笑風生,掩蓋心裏的涼意。人多人少,都得高標準地講,不然呢?一個半小時的演講結束,到場的同學被氣氛帶動,也是熱情提問不斷,超過了時間,在主持人的協調下,才終於結束了演講。

學生團隊滿臉抱歉,我微笑:“沒事啦,哈哈……”然後向他們鞠了一躬,道了聲:“謝謝!真是辛苦大家了!”在一句接一句的“對不起”中被護送上了車。

在去高鐵站的路上,我已經有些疲憊,坐在車裏,看著窗外,陷入沉思。說實話,那麼“折騰”的一次演講,卻因為這樣的原因沒有達到預期的場麵,內心確是略感失落的。正想著,突然,手機來了一條短信,原文:小言姐,今天我們真的出了差錯。很不好意思,還讓您耽誤了昨天一天的行程。以後我們這方麵一定會注意。您一路平安,到了上海還麻煩您發一條短信給我。謝謝您。

我撥開纏繞在心頭的小鬱悶,回了一條短信:“你和社長都不要難過咯,謝謝你們,辛苦了!方便的時候把今天的照片發給我哦,我來選幾張對外發布,Don\\u0027t worry.”

之所以在前文鋪墊那麼多再說結果,是想告訴大家,其實我當時內心的落差感是有的。可那幾位主辦的學生心裏已經不好受了,難道我還要讓他們更難受嗎?就算我直抒想法“唉,怎麼能在那麼重要的宣傳環節失誤呢”,又有什麼用?事情已經如此,不會因為說任何話而改變。

情緒斷舍離,就是順其自然,不為已打翻的牛奶而懊惱。

為了讓他們感覺我是真的不介意、很OK,我特地在高鐵上自拍了一張笑開了花的照片上傳到微博,以間接安慰他們。所謂貼心,就是別光顧著自己爽,得多為對方考慮一點。

對於處事,開始前,盡量計劃周全做到最好,而結束後,對無法挽回的結果,最該做的,卻是——閉嘴、放掉。

奮鬥也是如此,盡人事,但聽天命。

結果出來之後,可以聽天命,但隻要有能力改變結果之前,便要盡人事。

這一節的核心思想就三個字——不嫉妒。

嫉妒既可以是毒藥,也可以是良方,看你怎麼消化它。

我踏入作家界機緣來自於兩位女人,成為作家對我來說無疑是欣喜的改變。

一個是Kathy,一個從上海到台灣出差的女孩。人生很多際遇真的是特別奇妙,在我生命中像過客般走過,卻給我的人生帶來了新的啟發。這恐怕是她、是我都無法預料的。那是一個暖洋洋的午後,我上著網,突然有人在Facebook上叫我,一個陌生的女人:“你好,看你的簡介,你來自上海?”我回複:“嗯。但是我現在在台灣。”她繼續:“我正好在台灣出差,周四回去。你願不願意出來喝杯茶?”老實說,這樣的邀請乍一看很像是某種陷阱,但是我們約的地方在誠品綠園道一樓的星巴克,來來往往那麼多人,去了她也不會對我怎麼樣吧。再看看她臉書上的頁麵,畢業於英國某大學,過去幾年發布的照片都顯示出她是個率真的女人。加上我確實需要有人能夠陪我講講上海話了,在異地遇到一個陌生的同鄉聊聊天,很值得赴約……

就這樣,我們見麵了。不要小看任何闖進你生活中的人,一不小心,她就可能改變了你。她不知道這次見麵帶給了我多麼重要的改變,就是——走進台灣的書店。要不是她說:“你來台灣那麼多次,那麼久,居然沒有去過誠品?”我不會發現書店竟然可以是這樣的,也不會在大學畢業後第一次重新泡在書堆裏,更加不會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寫書……

台灣的藝術氣息十分濃厚,書店文化亦是讓我印象深刻。那各式各樣的書店展示的不隻是書,還有當下台灣的人文品格,它們是外地旅人了解台灣文化風貌的生動櫥窗。讓人感歎:這真是一個鼓勵看書的地方。第一次來到誠品,我就愛上了它,任誰都會感受到一種空間與服務質量的精致感,你會忍不住注意在行進時不要讓腳下的地板嘎吱作響,以免破壞了恬靜優雅的氛圍,幹擾了其他人讀書。我立誌在台灣每個月至少要在書店看10本書,這樣做不但可以陶冶情操,還能繼續充電、吸收知識。哈佛大學圖書館館訓中有這樣一句:狗一樣的學,紳士一樣地玩。投資未來的人,是忠於現實的人。我還在誠品報了一個油畫班,跟著來自美國的教師學習“快樂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