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斷舍離——不糾結,不抱怨(1 / 3)

《生活需要自律力》reference_book_ids\":[6876350745268980744]}],\"1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start_container_index\":1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0},\"quote_content\":\"《生活需要自律力》reference_book_ids\":[687635074526898074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別讓壞情緒,趕走好運氣

淡定,就是有的時候你得把一切當作風景看。

每個人看過去的自己都有種想戴上遮羞布的感覺吧?我看幾年前的自己,真有股想穿越回去把自己裹起來丟到窗外的衝動——這點破事,你怒什麼怒?這麼小的事,也能氣嘟嘟半天?就這事兒,不那麼直白說出來會憋出病啊?——寫到這段的時候正好看到微博有個帖子:“每個女神都是踩踏在自己過去怨婦的屍骸上站立起來的呀!”所以,回頭來看,我倒是也感謝曾經的自己,感謝她沒心眼過,感謝她因沒心眼吃虧過,才能慢慢練就如今更加強大的自己,讓自己學會情緒管理,塑造更高EQ(情商)。

我沒打算在各位讀者麵前偽裝成“生來就是女神”的形象,說說自己從前的蠢樣子讓大家樂一樂。

管住你的“真性情”,脾氣不要大於本事。

畢業剛進入企業那會兒,身為職場菜鳥,什麼事對我來說都是新鮮的,接觸到好多之前沒有接觸過的事,邊學邊積累經驗,年輕氣盛、意氣風發。因為是嶄新的領域,也是開啟事業的基礎鑰匙,尤其重視。盡管“能者多勞”,但擔負得越多,壓力也相應越大,焦急都壓抑在心裏,肝火旺。還沒做“壓力管理”前,過分的care(在意)讓自己相當情緒化,哭和笑,沮喪和憤怒都不由自主,溢於言表。自己也知道這是職場大忌,畢竟同事和朋友是不一樣的——他們並不一定要包容你,場麵上的鼓勵聽聽就好,誰能保證你無心的一個臭臉,會不會讓笑容背後的他們記一個“別扭”。

我慶幸當初自己的老板是個惜才的人,隻要樁樁任務完成得漂亮,能力讓他肯定和賞識,對於我的“急”脾氣,他也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包容。

可越是這樣,習慣自省的我越是覺得這樣不好——我不能辜負信任我的人,我需要不斷改進自己。現在大家不介意是因為念在我的年紀小,誰會對一個比自己小5~30歲的女孩兒計較呢。可是每個人的成長期都會過去,特殊對待也有期限,隨著越來越資深,那些優待也都會散去,可以被原諒的時光越來越短。

所以,為了替那天的到來提前做好準備,我必須從現在開始學習“情緒管理”。

但怎麼做呢?範仲淹寫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也還是憂民憂天下嗎?淡然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又該怎麼去達到,我陷入思考之中。我分析自己在生氣的時候所發出的火,到底是讓自己舒服還是懊惱?

答案是既舒服又懊惱。但是,舒服隻是一時,懊惱卻不一定了。遇到豁達的人,盡管對方不介懷,但我也忍不住反省自己的毒舌是否傷害到了他。遇到狹隘的人,那就是埋下了“介意”的種子,不得不麵對可能已經豎立了一個敵人的現實。於是,我繼續剖析:

我為什麼會易怒?——因為對事情太過重視,有壓力想把它們做好。

那麼,我為什麼會重視這些?——因為我覺得這些事很重要。

然而,這些事真的重要嗎?——很多恰恰並不是。當下覺得很重要,如果不做好,有種天快塌下來的感覺,想顧及方方麵麵、盡善盡美,不願讓任何一方失望。可每次事情過後,回顧檢視,卻發現可能隻有自己看太重了。

問題帶來情緒,可情緒解決不了問題。

該怎樣控製自己的情緒呢?——我先試了一些方法,但效果並不持久,最終以失敗告終。比如在電腦桌麵上標一個“CALM(平靜)”,比如說讓同事在我即將發作的時候暗示我……可火氣真的上來,並不那麼容易便壓下去。後來想了想,還是因為自己過度在乎了。所以,我需要的不是治標,而是治本,需要從內心看開,而不是借由外力壓製。

為什麼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對許多事都能看開,還不是因為吃了太多“鹽”,對鹹味的適應力強了。

所以,對事“太較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見識太少。

於是,我給自己放了兩個星期的假,去旅行。回來以後,旅行中的所見所聞讓我發現天高海闊,世界不隻是眼前的那麼一小點。生活的節奏也不都像在上海那麼快,也並非每個人都在忙碌中醉成行屍走肉。就像一直汲汲營營慣了,都忘記生活的真正快樂是什麼。比如在澳大利亞,有些漁民可能一輩子的夢想就是擁有一艘屬於自己的船,能出海,捕完魚,靜看夕陽西下。我們拚搏,在意,跳不出,逃不開,容易陷入情緒的牛角尖,是因為自己不夠開闊。如果了解到還有不同的快樂人生存在於這個世上,就不會那麼圈地自封,狹隘短視。

還有一個心得,來自於我無意間看到的一期《Discovery》(探索頻道),講述的是星球、星際方麵的內容。當我看到太陽係相較於整個銀河係那麼小,地球相較於整個太陽係那麼小,亞洲相較於整個地球那麼小,而人放置於整個宇宙中根本就小到看不到,那麼,人的煩惱還算什麼呢?當視野足夠大,情緒就微不足道。

回到企業後,我發現自己竟然如此暢懷,心態亦如此豁達。不那麼計較得失,對於大部分的事,也不覺得有什麼值得生氣的了。越是重視,越要用看風景的心態做事,人才會客觀和理智。可以在乎,但別太在意。用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

我們常說一個人脾氣好或者脾氣不好。脾氣不好,我想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如上說的太在意,靜不下心。另一種,可能就是太不在意,沒耐心。

不難理解,有時候忙得、累得、無奈得連話都懶得說,疲於笑一下,對人對事都耐不下心……

可是,你的情緒不僅影響別人對你的感覺,自己也是不開心的。這個時候,你就得找適合自己的方式排解壓力,可以看看綜藝節目,可以養個小寵物,可以運動流汗,可以約朋友喝酒,可以登山頂大喊,也可以像我一樣去旅行去讀書。負麵情緒有毒,會蔓延全身,也會波及周遭。繃緊的弦射不出有力的箭,你得學會壓力管理。

比如深呼吸、陪陪你愛的人、和小動物\/小孩子玩遊戲、試試看清晨起來去公園靜坐、去小地方\/小城鎮轉轉看看,短暫地離開大城市打拚的節奏,去體味慢節奏的生活……都可以幫助你緩解壓力。

我在世界五百強頂尖德企DS集團接受過許多專業培訓,DS集團有自己的種子精英培育學校,給員工提供正規課程培訓的機會。而我進入職場接受的第一個培訓,卻是非正式的,來自於我的上司Fred,中國區銷售總監,告訴我的一個關鍵詞——No Complain(零抱怨)。

試想一下,一個人天天在你邊上唉聲歎氣“唉,真是的,我老板怎麼老是自己事情不交代清楚就差遣我去做,盡讓我重複勞動!”“這個客戶真是難纏,方案來來回回改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到底什麼時候是個盡頭!”“為什麼事情那麼多工資卻那麼少,隻讓馬兒跑不給馬兒吃草!”……聽一次兩次,你是不是同情她的遭遇?聽上一百次,你是不是就想把她的嘴縫上了?

再試想一下,A討厭你,惹了你,你心情不好,但A不好回敬,於是你憋著火氣無處發作,遇到B,柿子挑軟的捏,全倒在他身上,B想:“你心情不好關我什麼事,憑什麼火氣撒在我身上!”再然後,B也討厭你了。

上麵這個模式,其實最適用於你和家人之間的關係——你在外受了委屈,心情不好,回家對父母沒好氣,向最不該傾倒抱怨的人傾倒了抱怨。雖然他們不會討厭你,而是選擇原諒,可你的無來由抱怨一次次在寒他們的心……

每個人都有不開心的權利,但並沒有傳染得周圍的人都不開心的權利。

在朋友們的聊天群組裏,互相傾訴很正常,但不要把壞情緒波及組裏其他人。假如你遇到了惡心事,但是不能把因為惡心事而堆積的情緒用不妥的態度及言語,發泄在不相幹的朋友身上。群是分享的,不是情緒垃圾桶。

眾所周知,打哈欠會傳染,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史蒂文·普拉捷克認為,所謂的打哈欠傳染更容易在移情人群,即那些喜歡將自己假想成他人的那些人中發生。我的經驗是——負能量亦是如此,極易傳染。

刷微博這事兒,越來越讓人感到無奈。太多人充滿戾氣,指責、看不慣、拿尖酸刻薄當個性……大家都像玻璃臉,忘記從內心發出的笑是什麼感覺,往往別人輕輕一碰,就能瞬間爆破。喜歡傳播負麵情緒,好像自己過得不如意,就得拉著全世界一起“陪葬”掉快樂。

有一個“垃圾人定律”,意思是世界上存在很多負麵垃圾纏身的人,他們需要找個地方傾倒,有時候被人剛好碰上了,垃圾就往人身上丟。以“垃圾分類”標準看,屬於“有害垃圾”。

這是很可怕的,我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生活得平安喜樂,可若是連自己都是“垃圾人”,還有誰當“心情的清道夫”,又如何幫助下一代共同建設一個更加舒適的世界?

這就像一個“苦循環”,越是底層,越感覺到無力,覺得和理想生活有距離,越是放棄、不努力,便越發不如意,而後變身成刺蝟,消極地去刺痛身邊的人,讓人哪怕有心卻也無力去靠近,就越是隻能在社會大環境中被“相對流動”到底層。什麼叫相對流動,就是當你止步不前的時候,別人的攀爬促成了你的落後。

易怒是邁向“垃圾人”的征兆。大家應該先提防自己成為“垃圾人”,然後再盡可能地遠離垃圾人。怎麼遠離?我在《生活需要自律力》一書中已有提及。

你們說多奇怪,每個人都期待被世界溫柔對待,自己卻懶得對世界笑一下。社會對誰而言不殘酷?誰沒壓力?誰的職場一帆風順?當每個人都在漫無邊際的沙漠中行走,口幹舌燥,舉步維艱,太陽再毒辣一點,人就會倒。甚至有的人已經在想:“還不如放棄前行,我撐不住了。”他們等待的是水,期盼的是夜空中照亮的星,渴求的是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而不是“泄氣”。

大家說我勵誌,說我正能量,其實哪有那麼多矯情的正能量。我隻是自問,自己累的時候,最想看到的是笑臉;失落的時候,最想聽到的是鼓勵;失意的時候,也會去瞄瞄一種快樂的生活狀態。那樣,再難,我也能先洗洗睡,第二天醒來又滿血複活。最好的正能量,就是過好自己的生活,然後別人看到你的生活就充滿動力。既然如此,我也應該成為這樣的人,給關注我的人傳遞一種positive(積極)的“精、氣、神”。

我“害怕”具備這樣三大特質的人:常抱怨、包打聽、廢話多。

Anne在一家外企工作,五六年的職場經驗,至今沒被提拔過。幾乎一輩子Assistant(助理)的命。她仿佛有種“無意識挑撥離間”的病,這病的俗稱用上海話講叫作“十三點”。她習慣在A同事麵前講B同事不好,在B同事麵前講A同事不好,但她本人卻是無意識的,說完可能自己早忘了。她認為不能升職一定是外因,而自己是個與世無爭的率真孩子。反正全世界都有問題,老板有問題,同事有問題……就她正常。

關鍵是,常抱怨還不是極致,常抱怨加包打聽,就讓人更痛苦了。那耳朵就像是天線做的,搜尋各式各樣的小道消息,聽個一知半解,以為自己是個百事通。那也還不是極致,最極致的是,常抱怨、包打聽後,還廢話多。別人的事,不管跟她是否有關,都要插上幾句嘴,好像某個話題不參與幾句,就不能將她的“八卦”功力淋漓展現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