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嶺,路頗平。再上裏許,得大道,即自郡城南來者[8]sup>。
曆級而登,殿已當前,以霧故不辨。逼之,而朱楹彩棟,則天池寺也[9]sup>,蓋毀而新建者。由右廡側登聚仙亭[10]sup>,亭前一崖突出,下臨無地,曰文殊台。
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側岐路東上山脊,行三裏。由此再東二裏,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11]sup>;北折而東,曰佛手岩[12]sup>。
升仙台三麵壁立,四旁多喬鬆,高帝禦製周顛仙廟碑在其頂[13]sup>,石亭覆之,製甚古。佛手岩穹然軒峙,深可五六丈,岩端石歧橫出,故稱『佛手』。循岩側庵右行,崖石兩層,突出深塢,上平下仄,訪仙台遺址也。台後石上書『竹林寺』三字[14]sup>。竹林為匡廬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風雨中,時時聞鍾梵聲[15]sup>,故以此當之。時方雲霧迷漫,即塢中景亦如海上三山[16]sup>,何論竹林?
還出佛手岩,由大路東抵大林寺。寺四麵峰環,前抱一溪。溪上樹大,三人圍,非檜非杉,枝頭著子累累,傳為寶樹[17]sup>,來自西域,向有二株,為風雨拔去其一矣。
注釋
[6]倩:通“請”。
[7]屼立:高聳禿立。
[8]郡城:指九江府城。
[9]天池寺:明代稱護國寺,覆以鐵瓦,受到特別尊崇,日軍占領時被毀。即今廬山大天池處。山上有一方池,池水終年不涸。池旁有長亭,附近還有天池塔、天心台等遺跡,寺西平台即文殊台。
[10]廡:堂下周圍的廊屋。
[11]白鹿升仙台:今名禦碑亭,在仙人洞西北錦繡峰上,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朱元璋《禦製周顛仙人傳》石碑今存,高約四米,覆以石亭。
[12]佛手岩:岩石參差,像人手伸出,因名。中有“一滴泉”,終年滴水不斷。清代為道士主持,改祀呂洞賓,因改稱仙人洞。至今仍稱仙人洞。
[13]周顛仙廟碑:傳說明太祖(高帝)朱元璋建都南京,派使者來廬山尋訪周顛仙(當時一個瘋和尚,據說曾幫助過朱元璋),得知他已在此乘白鹿升天,於是建亭立碑,張揚此事。《明史·方伎傳》有傳。另外,金庸《倚天屠龍記》裏有明教五散人之一的周顛,朱元璋也在該小說裏,係明教五行旗洪水旗小頭目。
[14]竹林寺:現僅有竹林小徑稱“仙路”,石上刻“竹林寺”三字,但四周無寺,此即傳說中的“竹林隱寺”。
[15]鍾梵聲:鍾指佛寺中的敲鍾聲,梵指僧人的誦經聲。
[16]海上三山: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
[17]“溪上樹大”句:西域僧晉曇詵手植寶樹在大林寺舊址旁(文中所提大林寺五公裏外如琴湖下),徐霞客當時見到一棵奇特的樹,另一棵不存。他也把不準是什麼樹,就說“傳為寶樹”。
越嶺,路頗平。再上裏許,得大道,即自郡城南來者[8]sup>。
曆級而登,殿已當前,以霧故不辨。逼之,而朱楹彩棟,則天池寺也[9]sup>,蓋毀而新建者。由右廡側登聚仙亭[10]sup>,亭前一崖突出,下臨無地,曰文殊台。
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側岐路東上山脊,行三裏。由此再東二裏,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11]sup>;北折而東,曰佛手岩[12]sup>。
升仙台三麵壁立,四旁多喬鬆,高帝禦製周顛仙廟碑在其頂[13]sup>,石亭覆之,製甚古。佛手岩穹然軒峙,深可五六丈,岩端石歧橫出,故稱『佛手』。循岩側庵右行,崖石兩層,突出深塢,上平下仄,訪仙台遺址也。台後石上書『竹林寺』三字[14]sup>。竹林為匡廬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風雨中,時時聞鍾梵聲[15]sup>,故以此當之。時方雲霧迷漫,即塢中景亦如海上三山[16]sup>,何論竹林?
還出佛手岩,由大路東抵大林寺。寺四麵峰環,前抱一溪。溪上樹大,三人圍,非檜非杉,枝頭著子累累,傳為寶樹[17]sup>,來自西域,向有二株,為風雨拔去其一矣。
注釋
[6]倩:通“請”。
[7]屼立:高聳禿立。
[8]郡城:指九江府城。
[9]天池寺:明代稱護國寺,覆以鐵瓦,受到特別尊崇,日軍占領時被毀。即今廬山大天池處。山上有一方池,池水終年不涸。池旁有長亭,附近還有天池塔、天心台等遺跡,寺西平台即文殊台。
[10]廡:堂下周圍的廊屋。
[11]白鹿升仙台:今名禦碑亭,在仙人洞西北錦繡峰上,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朱元璋《禦製周顛仙人傳》石碑今存,高約四米,覆以石亭。
[12]佛手岩:岩石參差,像人手伸出,因名。中有“一滴泉”,終年滴水不斷。清代為道士主持,改祀呂洞賓,因改稱仙人洞。至今仍稱仙人洞。
[13]周顛仙廟碑:傳說明太祖(高帝)朱元璋建都南京,派使者來廬山尋訪周顛仙(當時一個瘋和尚,據說曾幫助過朱元璋),得知他已在此乘白鹿升天,於是建亭立碑,張揚此事。《明史·方伎傳》有傳。另外,金庸《倚天屠龍記》裏有明教五散人之一的周顛,朱元璋也在該小說裏,係明教五行旗洪水旗小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