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竹林寺:現僅有竹林小徑稱“仙路”,石上刻“竹林寺”三字,但四周無寺,此即傳說中的“竹林隱寺”。
[15]鍾梵聲:鍾指佛寺中的敲鍾聲,梵指僧人的誦經聲。
[16]海上三山: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
[17]“溪上樹大”句:西域僧晉曇詵手植寶樹在大林寺舊址旁(文中所提大林寺五公裏外如琴湖下),徐霞客當時見到一棵奇特的樹,另一棵不存。他也把不準是什麼樹,就說“傳為寶樹”。
天池一石門一神龍宮一金竹坪一天池案山
二十日 晨霧盡收。
出天池,趨文殊台。四壁萬仞,俯視鐵船峰,正可飛舄[18]sup>。山北諸山,伏如聚蟻。匡湖洋洋山麓[19]sup>,長江帶之,遠及天際。因再為石門遊,三裏,度昨所過險處,至則容成方持貝葉出迎[20]sup>,喜甚,導餘曆覽諸峰。
上至神龍宮右,折而下,入神龍宮。奔澗鳴雷,鬆竹蔭映,山峽中奧寂境也。循舊路抵天池下,從岐徑東南行十裏,升降於層峰幽澗;無徑不竹,無陰不鬆,則金竹坪也。諸峰隱護,幽倍天池,曠則遜之。
複南三裏,登蓮花峰側,霧複大作。是峰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則左翼也。峰頂叢石嶙峋,霧隙中時作窺人態,以霧不及登。
注釋
[18]舄(xì):古代一種複底鞋。飛舄:指似神仙來去。
[19]匡湖:廬山北部為起伏低矮丘陵,再北即長江中部平原,兩處加起來的地域裏散布著眾多湖泊。
[20]貝葉:即貝多樹葉,形如棕櫚,產於印度,雲南西雙版納也有。其葉可當紙,佛教徒常用以寫經,故亦稱佛經為貝葉。
仰天坪一曬穀石一慧燈龕
越嶺東向二裏,至仰天坪,因謀盡漢陽之勝。漢陽為廬山最高頂,此坪則為僧廬之最高者。坪之陰,水俱北流從九江;其陽,水俱南下屬南康[21]sup>。餘疑坪去漢陽當不遠,僧言中隔桃花峰,尚有十裏遙。
出寺,霧漸解。從山塢西南行,循桃花峰東轉,過曬穀石,越嶺南下,複上則漢陽峰也。先是遇一僧,謂峰頂無可托宿,宜投慧燈僧舍,因指以路。未至峰頂二裏,落照盈山,遂如僧言,東向越嶺,轉而西南,即漢陽峰之陽也。
一徑循山,重嶂幽寂,非複人世。裏許,蓊然竹叢中得一龕[22]sup>,有僧短發覆額,破衲赤足者[23]sup>,即慧燈也,方挑水磨腐。竹內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燈遠來者。複有赤腳短發僧從崖間下,問之,乃雲南雞足山僧[24]sup>。燈有徒,結茅於內,其僧曆懸崖訪之,方返耳。餘即拉一僧為導,攀援半裏,至其所。石壁峭削,懸梯以度,一茅如慧燈龕。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燈居此。至是而上仰漢陽,下俯絕壁,與世夐隔矣。
暝色已合,歸宿燈龕。燈煮腐相餉,前指路僧亦至。燈半月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來僧其一也。
注釋
[21]南康:即今江西九江市星子縣。
[22]龕(kān):供有佛像的小屋。
[23]衲:原意為縫補。舊時僧徒的衣服常用許多碎布補綴而成,因以“衲”為僧衣的代稱。
[24]雞足山:在雲南賓川城西北八十裏,中國十大佛教名山之一。徐霞客有《雞足山誌》傳世。
漢陽峰一五老峰
二十一日 別燈,從龕後小徑直躋漢陽峰[25]sup>。攀茅拉棘,二裏,至峰頂。南瞰鄱湖,水天浩蕩。東瞻湖口[26]sup>,西盼建昌,諸山曆曆,無不俯首失恃[27]sup>。惟北麵之桃花峰,錚錚比肩,然昂霄逼漢,此其最矣。
下山二裏,循舊路,向五老峰[28]sup>。漢陽、五老,俱匡廬南麵之山,如兩角相向,而犁頭尖界於中,退於後,故兩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繞犁頭尖後,出其左脅,北轉始達五老峰。自漢陽計之,且三十裏。
餘始至嶺角,望峰頂坦夷,莫詳五老麵目。及至峰頂,風高水絕,寂無居者。因遍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陰,一岡連屬;陽則山從絕頂平剖,列為五枝,憑空下墜者萬仞,外無重岡疊嶂之蔽,際目甚寬[29]sup>。然彼此相望,則五峰排列自掩,一覽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則兩旁無底。峰峰各奇不少讓,真雄曠之極觀也!
注釋
[25]漢陽峰:為區別於附近的小漢陽峰,通稱大漢陽峰,為廬山最高峰,海拔一千四百七十四米。峰頂有石砌的漢陽台。
[26]湖口:明為縣,隸九江府,即今江西湖口縣。
[27]失恃:古人稱幼而失母為失恃。這裏說群山就像幼小的孤兒,低著頭蜷縮在腳下。
[28]五老峰:五老峰的絕頂被埡口所斷,分成並列的五個山峰,仰望儼若席地並坐的五位老翁,故人們便把這原出一山的五個山峰統稱為“五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