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佹(ɡuǐ):偶然。
[11]興平:即今興坪鎮,在陽朔縣北境,為二十圓人民幣取景處。
[12]山水中窟色:當為“山水窟中色”。山水窟:指風景勝地。
[13]恭城:即今恭城縣。
漓江自桂林南來,兩崖森壁回峰,中多洲渚分合,無翻流之石,直瀉之湍,故舟行屈曲石穴間,無妨夜棹;第月起稽緩[14]sup>,暗行明止,未免悵悵。
注釋
[14]第:但。稽:緩慢,延遲。
螺螄岩、水口山一水綠村一古祚驛一龍頭山
二十二日 雞鳴,恭城客登陸去,即棹舟南行。曉月漾波,奇峰環棹,覺夜來幽奇之景,又翻出一段空明色相矣。
南三裏,為螺螄岩[15]sup>。一峰盤旋上,轉峙江右,蓋興平水口山也。
又七裏,東南出水綠村,山乃斂鋒。天猶未曉,乃掩篷就寐。
二十裏,古祚驛。
又南十裏,則龍頭山錚錚露骨,縣之四圍,攢作碧蓮玉筍世界矣。
注釋
[15]螺螄岩:興坪螺螄岩,層次盤旋,在任何方位看都像一隻螺螄,故名。
陽朔鑒山、來仙洞山、石人、牛洞、龍洞、南鬥山延壽殿、陽朔山、北極宮、儀安祠、讀書岩
陽朔縣北自龍頭山[16]sup>,南抵鑒山,二峰巍峙,當漓江上下流,中有掌平之地,乃東麵瀕江,以岸為城,而南北屬於兩山,西麵疊垣為雉,而南北之屬亦如之。
西城之外,最近者為來仙洞山,而石人、牛洞、龍洞諸山森繞焉,通省大路從之,蓋陸從西而水從東也。其東南門鑒山之下,則南趨平樂,水陸之路,俱統於此。正南門路亦西北轉通省道。直南則為南鬥山延壽殿,今從其旁建文昌閣焉,無徑他達。正北即陽朔山,層峰屏峙,東接龍頭。東西城俱屬於南隅,北則以山為障,竟無城,亦無門焉。而東北一門在北極宮下,僅東通江水,北抵儀安祠與讀書岩而已,然俱草塞,無人行也。惟東臨漓江,開三門以取水。從東南門外渡江而東,瀕江之聚有白沙灣、佛力司諸處,頗有人煙雲。
注釋
[16]陽朔縣:隋開皇十年(五九〇)設陽朔縣,明隸桂林府,即今陽朔縣,轄白沙、福利(佛力司)、興坪等鎮。縣治陽朔鎮東與福利鎮交界,北與白沙鎮、興坪鎮接壤。群山環繞。陽朔山水甲桂林,風景名勝甚多,選文中徐霞客主要去了興坪鎮、陽朔縣城、白沙鎮、福利鎮等處漓江段沿岸山峰、寺廟。
正東門一縣治—『市橋雙月』龍潭一易山一東南門一鑒山寺一文廟門一東南門一白沙灣
上午抵城,入正東門,即文廟前,從其西入縣治,荒寂甚。
縣南半裏,有橋曰『市橋雙月』,八景之一也。橋下水西自龍洞入城,橋之東,飛流注壑。壑大四五丈,四麵叢石盤突,是為龍潭,入而不溢。
橋之南有峰巍然獨聳,詢之土人,名曰易山,蓋即南借以為城者。其東麓為鑒山寺,亦八景之一鑒寺鍾聲。寺南倚山臨江,通道置門,是為東南門。山之西麓,為正南門。其南崖之側,間有罅如合掌,即土人所號為雌山者也。從東南門外小磴,可至罅傍。餘初登北麓,即覓道上躋,蓋其山南東二麵即就崖為城,惟北麵在城內,有微路級,久為莽棘所蔽。乃攀條捫隙,久之,直造峭壁之下,莽徑遂絕。複從其旁躡巉石,緣飛磴,盤旋半空,終不能達。乃下,已過午矣。
[10]佹(ɡuǐ):偶然。
[11]興平:即今興坪鎮,在陽朔縣北境,為二十圓人民幣取景處。
[12]山水中窟色:當為“山水窟中色”。山水窟:指風景勝地。
[13]恭城:即今恭城縣。
漓江自桂林南來,兩崖森壁回峰,中多洲渚分合,無翻流之石,直瀉之湍,故舟行屈曲石穴間,無妨夜棹;第月起稽緩[14]sup>,暗行明止,未免悵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