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
● 在獄詠蟬[1]sup>
西陸蟬聲唱[2]sup>,南冠客思深[3]sup>。
不堪玄鬢影[4]sup>,來對白頭吟[5]sup>。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6]sup>。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7]sup>?
注釋
[1]獄:唐高宗儀鳳三年(六七八),駱賓王任侍禦史,因上疏進諫,被誣下獄。
[2]西陸:指秋天。
[3]南冠:《左傳·成公九年》記楚鍾儀戴南冠被囚於晉軍,後以南冠代指囚徒。
[4]玄鬢:指蟬。古代婦女梳鬢發如蟬翼狀,稱蟬鬢。此處反過來以蟬鬢稱蟬。
[5]白頭吟:古樂府名,傳說是漢代卓文君因丈夫司馬相如再娶而寫的,曲調哀怨。
[6]“露重”二句:因露重則蟬飛不快,風大則蟬鳴聲易被風聲掩蓋,比喻世途艱難,阻力重重。
[7]予:我。
杜審言
●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1]sup>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2]sup>。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3]sup>。
淑氣催黃鳥[4]sup>,晴光轉綠[5]sup>。
忽聞歌古調[6]sup>,歸思欲沾巾。
注釋
[1]晉陵:縣名,在今江蘇常州。陸丞:晉陵縣丞,其人不詳。一作“陸丞相”。
[2]宦遊人:在外做官的人。物候:指在不同季節裏自然界的景物變化。
[3]“雲霞”二句:雲霞從海上升起,正是曙色初露;梅柳間的綠意從江南渡到江北,春天已經到來。
[4]淑氣:指春天的和暖氣息。黃鳥:黃鶯。
[5]綠:指水中綠色的水草。
[6]古調:格調近古之詩,此指陸丞的詩篇。
沈佺期
● 雜詩[1]sup>
聞道黃龍戍[2]sup>,頻年不解兵[3]sup>。
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4]sup>。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5]sup>?
注釋
[1]《雜詩》原為三首,此為其三。
[2]黃龍戍:唐代邊塞,在今遼寧開原縣西北。
[3]頻年:連年。解兵:休戰撤兵。
[4]漢家營:指唐軍營。漢家,實指唐朝。
[5]一為:一舉。龍城:匈奴名城,秦漢時為匈奴祭天處。據《漢書·武帝本紀》載,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〇),車騎將軍衛青在龍城大敗匈奴,後龍城多用指敵方要地。此句化用此典,比喻出征敵方,一戰而捷。
宋之問
● 題大庾嶺北驛[1]sup>
陽月南飛雁[2]sup>,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3]sup>,何日複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4]sup>。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5]sup>。
注釋
[1]大庾嶺:在今江西大庾縣。
[2]陽月:農曆十月。
[3]殊未已:還沒到終點。
[4]瘴:瘴氣,南方山林中濕熱鬱蒸之氣。
[5]隴頭梅:大庾嶺上多梅,又稱梅嶺,因此地氣候濕暖,故作者十月過嶺,即見梅花盛開。又據《荊州記》載,東漢陸凱從江南給長安的範曄寄梅花一枝,並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此處用此典,寄托思念都城之情。
駱賓王
● 在獄詠蟬[1]sup>
西陸蟬聲唱[2]sup>,南冠客思深[3]sup>。
不堪玄鬢影[4]sup>,來對白頭吟[5]sup>。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6]sup>。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7]sup>?
注釋
[1]獄:唐高宗儀鳳三年(六七八),駱賓王任侍禦史,因上疏進諫,被誣下獄。
[2]西陸:指秋天。
[3]南冠:《左傳·成公九年》記楚鍾儀戴南冠被囚於晉軍,後以南冠代指囚徒。
[4]玄鬢:指蟬。古代婦女梳鬢發如蟬翼狀,稱蟬鬢。此處反過來以蟬鬢稱蟬。
[5]白頭吟:古樂府名,傳說是漢代卓文君因丈夫司馬相如再娶而寫的,曲調哀怨。
[6]“露重”二句:因露重則蟬飛不快,風大則蟬鳴聲易被風聲掩蓋,比喻世途艱難,阻力重重。
[7]予:我。
杜審言
●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1]sup>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2]sup>。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3]sup>。
淑氣催黃鳥[4]sup>,晴光轉綠[5]sup>。
忽聞歌古調[6]sup>,歸思欲沾巾。
注釋
[1]晉陵:縣名,在今江蘇常州。陸丞:晉陵縣丞,其人不詳。一作“陸丞相”。
[2]宦遊人:在外做官的人。物候:指在不同季節裏自然界的景物變化。
[3]“雲霞”二句:雲霞從海上升起,正是曙色初露;梅柳間的綠意從江南渡到江北,春天已經到來。
[4]淑氣:指春天的和暖氣息。黃鳥:黃鶯。
[5]綠:指水中綠色的水草。
[6]古調:格調近古之詩,此指陸丞的詩篇。
沈佺期
● 雜詩[1]sup>
聞道黃龍戍[2]sup>,頻年不解兵[3]sup>。
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4]sup>。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5]sup>?
注釋
[1]《雜詩》原為三首,此為其三。
[2]黃龍戍:唐代邊塞,在今遼寧開原縣西北。
[3]頻年:連年。解兵:休戰撤兵。
[4]漢家營:指唐軍營。漢家,實指唐朝。
[5]一為:一舉。龍城:匈奴名城,秦漢時為匈奴祭天處。據《漢書·武帝本紀》載,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〇),車騎將軍衛青在龍城大敗匈奴,後龍城多用指敵方要地。此句化用此典,比喻出征敵方,一戰而捷。
宋之問
● 題大庾嶺北驛[1]sup>
陽月南飛雁[2]sup>,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3]sup>,何日複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4]sup>。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5]sup>。
注釋
[1]大庾嶺:在今江西大庾縣。
[2]陽月:農曆十月。
[3]殊未已:還沒到終點。
[4]瘴:瘴氣,南方山林中濕熱鬱蒸之氣。
[5]隴頭梅:大庾嶺上多梅,又稱梅嶺,因此地氣候濕暖,故作者十月過嶺,即見梅花盛開。又據《荊州記》載,東漢陸凱從江南給長安的範曄寄梅花一枝,並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此處用此典,寄托思念都城之情。
王灣
● 次北固山下[1]sup>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2]sup>,風正一帆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