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獨稱顏子為好學:出自《論語·先進》:“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2]儲精:朱子解:“儲,謂儲蓄。天地儲蓄得二氣之精聚,故能生出萬物。”(《朱子語類》,卷第三十)
[3]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4]其本也真而靜:指人以太極為性,這本性原是真誠而平靜的。
[5]鑿:傷害。
[6]養其性:在“養其性”後,伊川的原文有“故曰性其情”一句。此在伊川是關鍵句,不知為何朱子與呂祖謙刪掉此句。“性其情”一句,出於王弼(《周易》注),可能朱子認為此句有道家的玄理意味,故刪。陳榮捷《近思錄詳注集評》提出朱子刪掉此二句(包含下一句的“故曰情其性”),是因為朱子反對伊川將情視作惡的。(見該書,頁七一)此說可供參考。
[7]梏其性而亡之:在“梏其性而亡之”後,原文有“故曰情其性”一句。
[8]自明而誠:《中庸》第二十一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從明而誠,即明白本性的意義,然後充分的實現出來,這便是教,也就是學而知之。
[9]“造次必於是”兩句:語自《論語·裏仁》。造次,倉促,緊迫。顛沛,比喻世道衰亂或人事挫折。君子時時以仁存心,即使處在倉促不安的局勢中也是如此。
[10]居之安:語自《孟子·離婁下》。居之安,指對於所認識的深信不疑。
[11]動容周旋中禮:語自《孟子·盡心下》:“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中禮之中,是自然而中,非有意於中。此句指容貌言行細微曲折處,無不自然合於禮的要求。
[12]“非禮勿視”四句:語自《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孔子回答在視聽言行都不能違背禮。
[13]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語自《中庸》第八章:“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拳拳,持守不失的樣子。服膺,奉持謹守。得一善,便能反求諸己身,希望自己能真有此善;若能如此,則便真有此善,因善的根源即在本心善性中。
[14]“不遷怒”二句:語自《論語·雍也》。見本卷第2.1條。
[15]“有不善未嚐不知”兩句:語自《易經·係辭下》。是說顏淵在不善的念頭產生時,一定能省察到,而且不讓它表現為行為,這可見顏淵內省工夫的深切。
[16]“不思而得”兩句:語自《中庸》第二十章:“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不用思考就明白道理,不用勉強就可以表現恰當的行為。
橫渠先生問於明道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動[1]sup>,猶累於外物,何如?』明道先生曰:『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2]sup>,無內外。苟以外物為外,牽己而從之,是以己性為有內外也。且以性為隨物於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在內?是有意於絕外誘,而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既以內外為二本,則又烏可遽語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易》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3]sup>。」苟規規於外誘之除[4]sup>,將見滅於東而生於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顧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於自私而用智。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跡,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今以惡外物之心,而求照無物之地,是反鑒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5]sup>。」孟氏亦曰:「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6]sup>。」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也。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係於心而係於物也。是則聖人豈不應於物哉?烏得以從外者為非,而更求在內者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視聖人喜怒之正為如何哉?夫人之情,易發而難製者,惟怒為甚。第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於道亦思過半矣。』
注釋
[1]獨稱顏子為好學:出自《論語·先進》:“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2]儲精:朱子解:“儲,謂儲蓄。天地儲蓄得二氣之精聚,故能生出萬物。”(《朱子語類》,卷第三十)
[3]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4]其本也真而靜:指人以太極為性,這本性原是真誠而平靜的。
[5]鑿:傷害。
[6]養其性:在“養其性”後,伊川的原文有“故曰性其情”一句。此在伊川是關鍵句,不知為何朱子與呂祖謙刪掉此句。“性其情”一句,出於王弼(《周易》注),可能朱子認為此句有道家的玄理意味,故刪。陳榮捷《近思錄詳注集評》提出朱子刪掉此二句(包含下一句的“故曰情其性”),是因為朱子反對伊川將情視作惡的。(見該書,頁七一)此說可供參考。
[7]梏其性而亡之:在“梏其性而亡之”後,原文有“故曰情其性”一句。
[8]自明而誠:《中庸》第二十一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從明而誠,即明白本性的意義,然後充分的實現出來,這便是教,也就是學而知之。
[9]“造次必於是”兩句:語自《論語·裏仁》。造次,倉促,緊迫。顛沛,比喻世道衰亂或人事挫折。君子時時以仁存心,即使處在倉促不安的局勢中也是如此。
[10]居之安:語自《孟子·離婁下》。居之安,指對於所認識的深信不疑。
[11]動容周旋中禮:語自《孟子·盡心下》:“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中禮之中,是自然而中,非有意於中。此句指容貌言行細微曲折處,無不自然合於禮的要求。
[12]“非禮勿視”四句:語自《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孔子回答在視聽言行都不能違背禮。
[13]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語自《中庸》第八章:“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拳拳,持守不失的樣子。服膺,奉持謹守。得一善,便能反求諸己身,希望自己能真有此善;若能如此,則便真有此善,因善的根源即在本心善性中。
[14]“不遷怒”二句:語自《論語·雍也》。見本卷第2.1條。
[15]“有不善未嚐不知”兩句:語自《易經·係辭下》。是說顏淵在不善的念頭產生時,一定能省察到,而且不讓它表現為行為,這可見顏淵內省工夫的深切。
[16]“不思而得”兩句:語自《中庸》第二十章:“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不用思考就明白道理,不用勉強就可以表現恰當的行為。
橫渠先生問於明道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動[1]sup>,猶累於外物,何如?』明道先生曰:『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2]sup>,無內外。苟以外物為外,牽己而從之,是以己性為有內外也。且以性為隨物於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在內?是有意於絕外誘,而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既以內外為二本,則又烏可遽語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易》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3]sup>。」苟規規於外誘之除[4]sup>,將見滅於東而生於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顧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於自私而用智。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跡,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今以惡外物之心,而求照無物之地,是反鑒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5]sup>。」孟氏亦曰:「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6]sup>。」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也。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係於心而係於物也。是則聖人豈不應於物哉?烏得以從外者為非,而更求在內者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視聖人喜怒之正為如何哉?夫人之情,易發而難製者,惟怒為甚。第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於道亦思過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