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致知(3 / 3)

伊川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1]sup>!」言道之體如此,這裏須是自見得。』張繹曰[2]sup>:『此便是無窮。』先生曰:『固是道無窮,然怎生一個無窮,便道了得他?』

注釋

[1]“子在川上曰”二句:語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依宋儒的理解,孔子是由川流不息體會到道體生化一切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2]張繹:字思叔,伊川的學生。

伊川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sup>?」須是未讀《詩》時,不達於政,不能專對。既讀《詩》後,便達於政,能專對四方,始是讀《詩》。「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麵[2]sup>。」須是未讀《詩》時,如麵牆,到讀了後,便不麵牆,方是有驗。大抵讀書隻此便是法。如讀《論語》,舊時未讀,是這個人,及讀了,後來又隻是這個人,便是不曾讀也。』

注釋

[1]“誦《詩》三百”七句:語自《論語·子路》。

[2]“人而不為《周南》《召南》”二句:語自《論語·陽貨》:“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麵而立也與!’”

伊川曰:『凡看文字,如七年、一世、百年之事[1]sup>,皆當思其如何作為,乃有益。』

注釋

[1]七年:《論語·子路》:“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聖人使人民通過七年的教化,知曉了道德仁義,此後方可以教人戰鬥。一世:《論語·子路》:“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三十年為一世。有德的君王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才足以實現仁政。百年:《論語·子路》:“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聖人治國百年,也可以令暴戾者受到感化,而不需要動用殺戮之刑了。

伊川曰:『凡解經,不同無害,但緊要處不可不同爾。』

焞初到[1]sup>,問為學之方。伊川先生曰:『公要知為學,須是讀書。書不必多看,要知其約[2]sup>。多看而不知其約,書肆耳[3]sup>。頤緣少時讀書貪多,如今多忘了。須是將聖人言語玩味,入心記著,然後力去行之,自有所得。』

注釋

[1]焞:尹焞,字彥明,賜號和靖處士。伊川弟子。事見《宋元學案·和靖學案》。

[2]約:要領、綱要。

[3]書肆:書鋪。

伊川曰:『初學入德之門,無如《大學》,其他莫如《語》、《孟》。』

伊川曰:『學者先須讀《語》、《孟》。窮得《語》、《孟》,自有要約處,以此觀他經,甚省力。《語》《孟》如丈尺衡量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

伊川曰:『讀《論語》者,但將諸弟子問處,便作己問。將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若能於《論》、《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1]sup>!』

注釋

[1]甚生:如何、怎麼。此處表示讚歎的語氣。

伊川曰:『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將聖人之言語切己,不可隻作一場話說。人隻看得此二書切己,終身盡多也。』

伊川曰:『《論語》有讀了後全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伊川曰:『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與聖人所以至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1]sup>。平其心,易其氣[2]sup>,闕其疑[3]sup>,則聖人之意見矣。』

注釋

[1]中夜:半夜。

[2]易其氣:平心靜氣。

[3]闕其疑:保留尚未解明的疑問。闕,通“缺”。

伊川曰:『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1]sup>?」』

注釋

[1]“雖多”二句:語自《論語·子路》。原典為:“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伊川曰:『《論語》、《孟子》隻剩讀著[1]sup>,便自意足。學者須是玩味。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某始作此二書文字,既而思之,又似剩。隻有些先儒錯會處[2]sup>,卻待與整理過。』

注釋

[1]剩:餘、多。

[2]些:一作“寫”,應誤。

問:『且將《語》、《孟》緊要處看,如何?』伊川曰:『固是好,然若有得,終不浹洽[1]sup>。蓋吾道非如釋氏,一見了便從空寂去。』

注釋

[1]浹洽:透徹。

伊川曰:『「興於詩」者[1]sup>,吟詠性情,涵暢道德之中而歆動之[2]sup>,有「吾與點也」之氣象[3]sup>。』

注釋

[1]興於詩:《論語·泰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經》可以使人興發性情。

[2]歆動:喜悅而感動。

[3]吾與點:語自《論語·先進》。與,肯定、讚許之意。

謝顯道雲:『明道先生善言詩。他又渾不曾章解句釋[1]sup>,但優遊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處。「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雲遠,曷雲能來[2]sup>?」思之切矣。終曰:「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3]sup>?」歸於正也。』

注釋

[1]渾:全。

[2]“瞻彼日月”四句:語自《詩經·邶風·雄雉》。瞻,仰望。悠悠,綿長無盡的樣子。曷,通“何”。

[3]“百爾君子”四句:語自《詩經·邶風·雄雉》。百爾君子,諸位君子。忮,嫉妒。臧,善。

明道先生曰:『學者不可以不看《詩》,看《詩》便使人長一格價[1]sup>。』

注釋

[1]格價:此指人格、品德上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