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曰:『學者先要會疑。』
橫渠先生答範巽之曰[1]sup>:『所訪物怪神奸[2]sup>,此非難語,顧語未必信耳。孟子所論「知性知天」[3]sup>,學至於知天,則物所從出,當源源自見[4]sup>。知所從出,則物之當有當無,莫不心諭[5]sup>,亦不待語而後知。諸公所論,但守之不失,不為異端所劫[6]sup>,進進不已,則物怪不須辨,異端不必攻,不逾期年[7]sup>,吾道勝矣!若欲委之無窮,付之以不可知,則學為疑撓,智為物昏。交來無閑,卒無以自存,而溺於怪妄必矣[8]sup>。』
注釋
[1]範巽之:名育,張載弟子。
[2]所訪物怪神奸:訪,詢問。物怪,事物上發生的種種變異。神奸,泛指鬼神怪異等事物。即詢問有關一切鬼神變異之事。
[3]知性知天:語自《孟子·盡心上》。原典為:“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4]源源:連續不斷。
[5]諭:明白、了解。
[6]劫:被威嚇的手段所脅迫。此指被異端所迷惑而信服。
[7]期(jī)年:一周年。
[8]怪妄:指不尋常與荒誕的種種說法。
橫渠曰:『子貢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1]sup>。」既言夫子之言,則是居常語之矣。聖門學者「以仁為己任」[2]sup>,不以苟知為得[3]sup>,必以了悟為聞,因有是說。』
注釋
[1]“子貢謂”三句:語自《論語·公冶長》。原典為:“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子貢,孔子弟子,善於言語。他表示聽不懂孔子所說的性與天道的高深道理。
[2]以仁為己任:語自《論語·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指士人當以實踐仁義之道為自己的責任。
[3]苟知:膚淺、草率的了解。
橫渠曰:『義理之學,亦須深沉方有造[1]sup>,非淺易輕浮之可得也。』
注釋
[1]造:成就。
橫渠曰:『學不能推究事理,隻是心麤[1]sup>。至如顏子未至於聖人處,猶是心麤。』
注釋
[1]麤(cū):通“粗”。
橫渠曰:『義理有疑,則濯去舊見[1]sup>,以來新意。心中有所開,即便劄記[2]sup>。不思,則還塞之矣。更須得朋友之助。一日間朋友論著,則一日間意思差別。須日日如此講論,久則自覺進也。』
注釋
[1]濯:洗滌。
[2]劄(zhá)記:讀書時記錄心得摘要的筆記。
橫渠曰:『凡致思到說不得處,始複審思明辨,乃為善學也。若告子則到說不得處[1]sup>,遂已,更不複求。』
注釋
[1]若告子則到說不得處:此指《孟子·公孫醜上》:“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一事。告子對於自己心有所未得之言(即未能徹底了解的說法),不再去探究。
伊川先生曰:『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
伊川曰:『學者要自得。《六經》浩渺,乍來難盡曉[1]sup>。且見得路徑後,各自立得一個門庭[2]sup>,歸而求之可矣。』
注釋
[1]乍來:剛開始的時候。
[2]門庭:門徑、方法。
伊川曰:『凡解文字,但易其心[1]sup>,自見理。理隻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條平坦底道路。《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2]sup>。」此之謂也。』
或曰:『聖人之言,恐不可以淺近看他。』曰:『聖人之言,自有近處,自有深遠處。如近處怎生強要鑿[3]sup>,教深遠得?揚子曰[4]sup>:「聖人之言遠如天,賢人之言近如地[5]sup>。」頤與改之曰:「聖人之言,其遠如天,其近如地。」』
注釋
[1]易其心:易,平易。易其心,指以平易的心去看文字。
[2]“周道如砥(dǐ)”二句:語自《詩經·小雅·大東》。砥,原指磨刀石,此喻如同磨刀石表麵般的平整。矢,箭。
[3]鑿:牽強附會。
[4]揚子:即揚雄,字子雲,西漢思想家、文學家。
[5]“聖人之言遠如天”二句:語出揚雄《法言·五百》。
伊川曰:『學者不泥文義者,又全背卻遠去。理會文義者,又滯泥不通。如子濯孺子為將之事[1]sup>,孟子隻取其不背師之意,人須就上麵理會事君之道如何也。又如萬章問舜完廩浚井事[2]sup>,孟子隻答他大意,人須要理會浚井如何出得來,完廩又怎生下得來。若此之學,徒費心力。』
注釋
[1]子濯孺子為將之事:見《孟子·離婁下》。鄭國派遣子濯孺子攻打衛國失敗後,衛國令庾公之斯去追殺他。子濯孺子因病不能執弓,但在知道追擊者是庾公之斯後,便推斷自己性命無虞。他的理由是:庾公之斯是尹公之他的弟子,而尹公之他的箭術是自己所傳授,尹公之他為人端正,他所交的朋友也會是正人君子。因此子濯孺子認為庾公之斯不會加害自己。後來庾公之斯趕上子濯孺子時,果然因顧念師承的關係而放過了子濯孺子。
[2]萬章問舜完廩浚井事:見《孟子·萬章上》:舜的父親瞽叟與弟弟象曾想要加害舜,便趁舜修繕穀倉時,取走木梯,點火焚燒穀倉,要燒死舜;又趁舜挖井時,朝井中傾倒泥土,想活埋舜。完廩,修繕穀倉。
伊川曰:『凡觀書不可以相類泥其義,不爾,則字字相梗。當觀其文勢上下之意,如「充實之謂美」[1]sup>,與《詩》之「美」不同[2]sup>。』
注釋
[1]充實之謂美:語自《孟子·盡心下》:“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是說品德充實完善的人,能展現出人格的美。
[2]《詩》之“美”:此美與“刺”相對,是歌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