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覷(qù)卻:看著。
[2]動容周旋中禮:語自《孟子·盡心下》。指言行舉止與待人處事都能合乎禮節。動容,動作與儀容。周旋,原指古代行禮時作揖謙讓的動作,後引申為交際應酬之意。
[3]躐等:《禮記·學記》雲:“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躐等,不循次序。據《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而言,未能“致知”,便求“誠意”,此便是越次躐等。
[4]泰然:心情閑適而態度自然的樣子。
伊川曰:『凡一物上有一理,須是窮致其理。窮理亦多端,或讀書講明義理,或論古今人物,別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處其當,皆窮理也。』
或問:『格物須物物格之,還隻格一物而萬理皆知?』曰:『怎得便會貫通?若隻格一物便通眾理,雖顏子亦不敢如此道。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1]sup>。』
注釋
[1]“或問”一段:張伯行集解本此獨立為一條。
伊川曰:『「思曰睿」[1]sup>,思慮久後,睿自然生。若於一事上思未得,且別換一事思之,不可專守著這一事。蓋人之知識於這裏蔽著,雖強思亦不通也。』
注釋
[1]思曰睿:語自《尚書·洪範》。指善於思考就能有聰明睿智,通達事理。“曰”是語氣詞,無義。
問:『人有誌於學,然知識蔽固[1]sup>,力量不至,則如之何?』伊川曰:『隻是致知。若知識明,則力量自進。』
注釋
[1]蔽固:閉塞固陋。
問:『觀物察己,還因見物反求諸身否?』伊川曰:『不必如此說。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曉此,此合內外之道也。』又問:『致知先求之四端[1]sup>,如何?』曰:『求之情性,固是切於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須是察[2]sup>。』
注釋
[1]四端:語自《孟子·公孫醜上》。四端之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此四者是人的道德本心。
[2]須是察:此句後有一段原注:“自一身之中以至萬物之理,但理會得多,胸次自然豁然有覺處。”
伊川曰:『「思曰睿,睿作聖[1]sup>。」致思如掘井,初有渾水,久後稍引動得清者出來。人思慮始皆溷濁,久自明快。』
注釋
[1]睿作聖:語自《尚書·洪範》。原典為:“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即思慮聰明,通達事理,便稱得為聖明。
問:『如何是「近思」[1]sup>?』伊川曰:『以類而推。』
注釋
[1]近思:語自《論語·子張》。
伊川曰:『學者先要會疑。』
橫渠先生答範巽之曰[1]sup>:『所訪物怪神奸[2]sup>,此非難語,顧語未必信耳。孟子所論「知性知天」[3]sup>,學至於知天,則物所從出,當源源自見[4]sup>。知所從出,則物之當有當無,莫不心諭[5]sup>,亦不待語而後知。諸公所論,但守之不失,不為異端所劫[6]sup>,進進不已,則物怪不須辨,異端不必攻,不逾期年[7]sup>,吾道勝矣!若欲委之無窮,付之以不可知,則學為疑撓,智為物昏。交來無閑,卒無以自存,而溺於怪妄必矣[8]sup>。』
注釋
[1]覷(qù)卻:看著。
[2]動容周旋中禮:語自《孟子·盡心下》。指言行舉止與待人處事都能合乎禮節。動容,動作與儀容。周旋,原指古代行禮時作揖謙讓的動作,後引申為交際應酬之意。
[3]躐等:《禮記·學記》雲:“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躐等,不循次序。據《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而言,未能“致知”,便求“誠意”,此便是越次躐等。
[4]泰然:心情閑適而態度自然的樣子。
伊川曰:『凡一物上有一理,須是窮致其理。窮理亦多端,或讀書講明義理,或論古今人物,別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處其當,皆窮理也。』
或問:『格物須物物格之,還隻格一物而萬理皆知?』曰:『怎得便會貫通?若隻格一物便通眾理,雖顏子亦不敢如此道。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1]sup>。』
注釋
[1]“或問”一段:張伯行集解本此獨立為一條。
伊川曰:『「思曰睿」[1]sup>,思慮久後,睿自然生。若於一事上思未得,且別換一事思之,不可專守著這一事。蓋人之知識於這裏蔽著,雖強思亦不通也。』
注釋
[1]思曰睿:語自《尚書·洪範》。指善於思考就能有聰明睿智,通達事理。“曰”是語氣詞,無義。
問:『人有誌於學,然知識蔽固[1]sup>,力量不至,則如之何?』伊川曰:『隻是致知。若知識明,則力量自進。』
注釋
[1]蔽固:閉塞固陋。
問:『觀物察己,還因見物反求諸身否?』伊川曰:『不必如此說。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曉此,此合內外之道也。』又問:『致知先求之四端[1]sup>,如何?』曰:『求之情性,固是切於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須是察[2]sup>。』
注釋
[1]四端:語自《孟子·公孫醜上》。四端之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此四者是人的道德本心。
[2]須是察:此句後有一段原注:“自一身之中以至萬物之理,但理會得多,胸次自然豁然有覺處。”
伊川曰:『「思曰睿,睿作聖[1]sup>。」致思如掘井,初有渾水,久後稍引動得清者出來。人思慮始皆溷濁,久自明快。』
注釋
[1]睿作聖:語自《尚書·洪範》。原典為:“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即思慮聰明,通達事理,便稱得為聖明。
問:『如何是「近思」[1]sup>?』伊川曰:『以類而推。』
注釋
[1]近思:語自《論語·子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