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納嘉謀:采納好的謀略。
[2]陳善算:展示好的計策。陳,張揚、顯示。
[3]責任宰輔:責求行政首長盡應盡的本分。宰輔,指行政首長。
[4]狃(niǔ):拘泥。滯:停置。近規:親近大臣的勸諫。
伊川曰:『古之時,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稱其德[1]sup>。終身居之,得其分也[2]sup>。位未稱德,則君舉而進之。士修其學,學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預於己也[3]sup>。農工商賈,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誌,而天下之心可一。後世自庶士至於公卿,日誌於尊榮,農工商賈,日誌於富侈。億兆之心交騖於利[4]sup>,天下紛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亂難矣!』
注釋
[1]位:官職、等級。稱:相稱、配合。
[2]分:適當的名位、職責和權利。
[3]預:事前預想。
[4]騖:放縱追求之意。
《泰》之九二曰:『包荒,用馮河[1]sup>。』伊川《易傳》曰:『人情安肆,則政舒緩,而法度廢弛,庶事無節[2]sup>。治之之道,必有包含荒穢之量,則其施為寬裕詳密,弊革事理,而人安之。若無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則無深遠之慮,有暴擾之患。深弊未去,而近患已生矣,故在包荒也。自古泰治之世[3]sup>,必漸至於衰替,蓋由狃習安逸[4]sup>,因循而然。自非剛斷之君,英烈之輔,不能挺特奮發以革其弊也。故曰:「用馮河。」或疑上雲「包荒」,則是包含寬容,此雲「用馮河」,則是奮發改革,似相反也。不知以含容之量,施剛果之用,乃聖賢之為也。』
注釋
[1]“泰之九二曰”三句:語自《易經·泰卦》九二爻辭:“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意思是治士之臣有包容荒穢的胸襟,用徒步渡河的大勇,廣納遠方賢者;不結黨營私,而能輔佐持守中道的君王。包荒,包容荒穢。馮,徒步渡河。
[2]庶事:各種事務。
[3]泰治之世:太平治世。
[4]狃習:習慣、因襲。
伊川曰:『凡天下至於一國一家,至於萬事,所以不和合者,皆由有間也。無間則合矣。以至天地之生,萬物之成,皆合而後能遂[1]sup>。凡未合者,皆有間也。若君臣父子親戚朋友之間,有離貳怨隙者[2]sup>,蓋讒邪間於其間也。去其間隔而合之,則無不和且治矣。《噬嗑》者[3]sup>,治天下之大用也。』
注釋
[1]遂:成就、成功。
[2]離貳:有異心、貳心。
[3]《噬嗑》:此則是伊川發揮《易經·噬嗑卦》之意。《噬嗑卦》卦象為下震上離,象征囓合;正因口中有物,所以可以咬合。
《大畜》之六五曰:『豶豕之牙,吉[1]sup>。』伊川《易傳》曰:『物有總攝,事有機會。聖人操得其要,則視億兆之心猶一心,道之斯行,止之則戢[2]sup>,故不勞而治。其用若「豶豕之牙」也。豕,剛躁之物,若強製其牙,則用力勞而不能止。若豶去其勢,則牙雖存而剛躁自止。君子法豶豕之義,知天下之惡不可以力製也,則察其機,持其要,塞絕其本原。故不假刑法嚴峻,而惡自止也。且如止盜,民有欲心,見利而動,苟不知教,而迫於饑寒,雖刑殺日施,其能勝億兆利欲之心乎?聖人則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修政教,使之有農桑之業,知廉恥之道,「雖賞之不竊」矣[3]sup>。』
注釋
[1]納嘉謀:采納好的謀略。
[2]陳善算:展示好的計策。陳,張揚、顯示。
[3]責任宰輔:責求行政首長盡應盡的本分。宰輔,指行政首長。
[4]狃(niǔ):拘泥。滯:停置。近規:親近大臣的勸諫。
伊川曰:『古之時,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稱其德[1]sup>。終身居之,得其分也[2]sup>。位未稱德,則君舉而進之。士修其學,學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預於己也[3]sup>。農工商賈,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誌,而天下之心可一。後世自庶士至於公卿,日誌於尊榮,農工商賈,日誌於富侈。億兆之心交騖於利[4]sup>,天下紛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亂難矣!』
注釋
[1]位:官職、等級。稱:相稱、配合。
[2]分:適當的名位、職責和權利。
[3]預:事前預想。
[4]騖:放縱追求之意。
《泰》之九二曰:『包荒,用馮河[1]sup>。』伊川《易傳》曰:『人情安肆,則政舒緩,而法度廢弛,庶事無節[2]sup>。治之之道,必有包含荒穢之量,則其施為寬裕詳密,弊革事理,而人安之。若無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則無深遠之慮,有暴擾之患。深弊未去,而近患已生矣,故在包荒也。自古泰治之世[3]sup>,必漸至於衰替,蓋由狃習安逸[4]sup>,因循而然。自非剛斷之君,英烈之輔,不能挺特奮發以革其弊也。故曰:「用馮河。」或疑上雲「包荒」,則是包含寬容,此雲「用馮河」,則是奮發改革,似相反也。不知以含容之量,施剛果之用,乃聖賢之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