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治體(2 / 3)

注釋

[1]“泰之九二曰”三句:語自《易經·泰卦》九二爻辭:“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意思是治士之臣有包容荒穢的胸襟,用徒步渡河的大勇,廣納遠方賢者;不結黨營私,而能輔佐持守中道的君王。包荒,包容荒穢。馮,徒步渡河。

[2]庶事:各種事務。

[3]泰治之世:太平治世。

[4]狃習:習慣、因襲。

伊川曰:『凡天下至於一國一家,至於萬事,所以不和合者,皆由有間也。無間則合矣。以至天地之生,萬物之成,皆合而後能遂[1]sup>。凡未合者,皆有間也。若君臣父子親戚朋友之間,有離貳怨隙者[2]sup>,蓋讒邪間於其間也。去其間隔而合之,則無不和且治矣。《噬嗑》者[3]sup>,治天下之大用也。』

注釋

[1]遂:成就、成功。

[2]離貳:有異心、貳心。

[3]《噬嗑》:此則是伊川發揮《易經·噬嗑卦》之意。《噬嗑卦》卦象為下震上離,象征囓合;正因口中有物,所以可以咬合。

《大畜》之六五曰:『豶豕之牙,吉[1]sup>。』伊川《易傳》曰:『物有總攝,事有機會。聖人操得其要,則視億兆之心猶一心,道之斯行,止之則戢[2]sup>,故不勞而治。其用若「豶豕之牙」也。豕,剛躁之物,若強製其牙,則用力勞而不能止。若豶去其勢,則牙雖存而剛躁自止。君子法豶豕之義,知天下之惡不可以力製也,則察其機,持其要,塞絕其本原。故不假刑法嚴峻,而惡自止也。且如止盜,民有欲心,見利而動,苟不知教,而迫於饑寒,雖刑殺日施,其能勝億兆利欲之心乎?聖人則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修政教,使之有農桑之業,知廉恥之道,「雖賞之不竊」矣[3]sup>。』

注釋

[1]“豶(fén)豕之牙”二句:語自《易經·大畜卦》六五爻辭。豶,閹割過的豬。豬既被閹割,則凶性已除,徒有尖牙也不足以畏懼,故吉。

[2]“道之斯行”二句:依茅星來《近思錄集注》的解釋:“道之斯行,謂導之為善也。止之則戢,謂禁其為惡也。”戢(jí),止息。

[3]雖賞之不竊:語自《論語·顏淵》。原典為:“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若在位者不貪,即使獎賞人民去做盜賊,人民也會知道羞恥而不為。

伊川曰:『夫有物必有則[1]sup>。父止於慈,子止於孝,君止於仁,臣止於敬[2]sup>。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為物作則也,惟止之各於其所而已。』

注釋

[1]夫有物必有則:《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引用此詩,說:“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說明萬事萬物都有其當然的理則,而人性根本的理則即是道德的善。此則是發揮《易經·艮卦》之意。

[2]“父止於慈”四句:語自《禮記·大學》:“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伊川曰:『天下之事,不進則退,無一定之理。濟之終,不進而止矣[1]sup>。無常止也,衰亂至矣。蓋其道已窮極也。聖人至此奈何?曰:惟聖人為能通其變於未窮,不使至於極也。堯舜是也,故有終而無亂。』

注釋

[1]“濟之終”二句:此則是伊川發揮《易經·既濟卦》彖辭“終止則亂,其道窮也”一語之意。說明最終停止不前,必導致危亂。

明道先生曰:『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後世隻是以法把持天下。』

明道曰:『為政須要有紀綱文章[1]sup>。「先有司」[2]sup>。鄉官讀法[3]sup>,平價[4]sup>,謹權衡[5]sup>,皆不可闕也。人各親其親,然後能不獨親其親[6]sup>。仲弓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便見仲弓與聖人用心之大小。推此義,則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隻在公私之間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