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警戒(1 / 1)

伊川曰:『雖公天下事,若用私意為之,便是私。』

伊川曰:『未知道者如醉人。方其醉時,無所不至,及其醒也,莫不愧恥。人之未知學者,自視以為無缺,及既知學,反思前日所為,則駭且懼矣。』

橫渠先生曰:『學者舍禮義,則飽食終日,無所猷為[1]sup>,與下民一致。所事不逾衣食之間,燕遊之樂爾[2]sup>。』

注釋

[1]猷(yóu):圖謀。

[2]燕遊:宴飲遨遊。

橫渠曰:『鄭衛之音悲哀[1]sup>,令人意思留連,又生怠惰之意,從而致驕淫之心。雖珍玩奇貨,其始感人也,亦不如是切,從而生無限嗜好。故孔子曰:「必放之[2]sup>。」亦是聖人經曆過,但聖人能不為物所移耳。』

注釋

[1]鄭衛之音:本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但因儒家認為過於淫靡,不同於雅樂,因此斥為淫聲。

[2]必放之:《論語·衛靈公》:“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放,棄,禁絕之。鄭聲,鄭國之音。佞人,有口才卻心術不正的人。殆,危也。

橫渠曰:『孟子言反經[1]sup>,特於鄉原之後者[2]sup>。以鄉原大者不先立,心中初無主,惟是左右看,順人情,不欲違,一生如此。』

注釋

[1]反經:語自《孟子·盡心下》:“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慝,邪惡、壞人。反經,歸於常道、常理。

[2]鄉原:《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也!’”鄉原,指外貌忠厚老實,得人喜愛,實際卻是不辨明是非的人。

伊川曰:『雖公天下事,若用私意為之,便是私。』

伊川曰:『未知道者如醉人。方其醉時,無所不至,及其醒也,莫不愧恥。人之未知學者,自視以為無缺,及既知學,反思前日所為,則駭且懼矣。』

橫渠先生曰:『學者舍禮義,則飽食終日,無所猷為[1]sup>,與下民一致。所事不逾衣食之間,燕遊之樂爾[2]sup>。』

注釋

[1]猷(yóu):圖謀。

[2]燕遊:宴飲遨遊。

橫渠曰:『鄭衛之音悲哀[1]sup>,令人意思留連,又生怠惰之意,從而致驕淫之心。雖珍玩奇貨,其始感人也,亦不如是切,從而生無限嗜好。故孔子曰:「必放之[2]sup>。」亦是聖人經曆過,但聖人能不為物所移耳。』

注釋

[1]鄭衛之音:本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但因儒家認為過於淫靡,不同於雅樂,因此斥為淫聲。

[2]必放之:《論語·衛靈公》:“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放,棄,禁絕之。鄭聲,鄭國之音。佞人,有口才卻心術不正的人。殆,危也。

橫渠曰:『孟子言反經[1]sup>,特於鄉原之後者[2]sup>。以鄉原大者不先立,心中初無主,惟是左右看,順人情,不欲違,一生如此。』

注釋

[1]反經:語自《孟子·盡心下》:“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慝,邪惡、壞人。反經,歸於常道、常理。

[2]鄉原:《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也!’”鄉原,指外貌忠厚老實,得人喜愛,實際卻是不辨明是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