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盡其心者”二句:語自《孟子·盡心上》:“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明道曰:『所以謂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隻為從那裏來,「生生之謂易」[1]sup>,生則一時生,皆完此理。人則能推,物則氣昏,推不得。不可道他物不與有也。人隻為自私,將自家軀殼上頭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他底。放這身來,都在萬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2]sup>。釋氏以不知此,去他身上起意思。奈何那身不得,故卻厭惡,要得去盡根塵[3]sup>,為心源不定,故要得如枯木死灰。然沒此理。要有此理,除是死也。釋氏其實是愛身,放不得,故說許多。譬如負版之蟲,已載不起,猶自更取物在身。又如抱石投河,以其重愈沉,終不道放下石頭,惟嫌重也。』
注釋
[1]生生之謂易:語自《易經·係辭上》。
[2]大小大快活:猶言許多快活。
[3]要得去盡根塵:佛家以耳、目、口、鼻、身、意為六根,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認為幻塵滅,幻根亦滅;幻根滅,幻心亦滅。幻心既滅,即可脫離苦海,證得大自在。
明道曰:『佛氏不識陰陽晝夜死生古今,安得謂形而上者與聖人同乎?』
問:『神仙之說有諸?』明道曰:『若說白日飛升之類,則無。若言居山林間,保形煉氣以延年益壽,則有之。譬如一爐火,置之風中則易過[1]sup>,置之密室則難過。有此理也。』又問:『揚子言「聖人不師仙,厥術異也[2]sup>。」聖人能為此等事否?』曰:『此是天地間一賊。若非竊造化之機,安能延年?使聖人肯為,周孔為之矣。』
注釋
[1]過:宋元時期俗語,意思為火熄滅。
[2]“聖人不詩仙”二句:語自西漢揚雄《法言·君子》:“或曰:‘聖人不師仙,厥術異也。聖人之於天下,恥一物之不知;仙人之於天下,恥一日之不生。’曰:‘生乎!生乎!名生而實死也。’”
橫渠先生曰:『釋氏妄意天性,而不知範圍之用[1]sup>,反以六根之微[2]sup>,因緣天地。明不能盡,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蔽其用於一身之小,溺其誌於虛空之大。此所以語大語小,流遁失中。其過於大也,塵芥六合;其蔽於小也,夢幻人世。謂之窮理可乎?不知窮理而謂之盡性可乎?謂之無不知可乎?塵芥六合[3]sup>,謂天地為有窮也。夢幻人世,明不能究其所從也。』
注釋
[1]範圍:猶裁成。聖人充分彰顯內在德性,所以能裁成天地之道。
[2]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3]六合:即天地。六合指上下和東西南北。
橫渠曰:『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