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揵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1]之不用,去[2]之反求。日進前而不禦,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揵[3],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4]之從其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注釋
[1]就:在跟前。
[2]去:已離去。
[3]內揵:內,內裏、裏麵。揵,指舉起、支持、鞏固。這裏的意思是指建立內部的親密關係,從而可以有機會進獻遊說之辭,來支持自己為君主所製定的謀劃。
[4]蚨母:即青蚨,一種昆蟲。傳說青蚨生子,母與子分離後必會聚回一處,如若一體。
內者進說辭也,揵者揵所謀也。……故遠而親者有陰德[1]也,近而疏者誌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2]也;日進前而不禦者施不合[3]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4];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5]。得其情乃製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開。
注釋
[1]陰德:私底下有感情。
[2]事中來:謀劃的事情最終得到印證。
[3]施不合:措施不合適。
[4]見逆:會見到相反的結果。
[5]見非:見到非議。這裏指會被否定。
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萬物。由夫道德、仁義、禮樂、計謀,先取《詩》[1]、《書》[2],混說損益,議去論就。外內者必明道數[3],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民入產業[4],曰揵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寤[5],揵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已迎而禦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6]。
注釋
[1]《詩》:《詩經》。
[2]《書》:《尚書》。
[3]明道數:道,事物變化的規律。數,資料。這裏解作明了事物變化的規律和有關資料。
[4]入產業:使其安居樂業。
[5]不寤:寤,睡醒。不寤,這裏指不醒覺。
[6]大儀: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