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呂相絕秦(1 / 3)

[10]無祿:死亡的委婉語,同“不祿”,命盡無從享祿。這裏指不幸。

[11]穆公不忘舊德:晉獻公死後,晉國內亂,秦、齊兩國派軍隊護送公子夷吾回國,立之為國君。

[12]俾:使。惠公:即公子夷吾。用:因而。奉祀:敬奉祭祀。這裏指立為國君。

[13]不能成大勳:指秦立惠公未竟其功。

[14]韓之師:魯僖公十五年(前六四五年),秦穆公因晉侯背約,出兵伐晉,在晉國的韓原交戰,最後晉惠公被俘。韓,即韓原,晉國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萬榮之間。師,這裏是戰爭、戰役的意思。

[15]悔於厥心:(秦穆公)後悔俘獲晉惠公。厥,其。

[16]用集我文公:用,因而。集,成就,成全。指魯僖公二十四年(前六三六年),秦穆公幫助公子重耳返回晉國,立之為晉君。

[17]成:成就。

[18]躬:身。擐(huàn):貫,穿上。戎衣,在身的叫“甲”,在首的叫“冑”。

[19]跋履:跋涉,指登山涉水。

[20]東之諸侯:指陳、杞、宋、魯諸國。秦在諸國之西,故稱東。

[21]胤(yìn):後代。東方諸侯國的國君大多是虞、夏、商、周的後代。

[22]舊德:指秦穆公幫助晉惠公、文公繼位之事。

[23]“鄭人怒”二句:秦、晉圍鄭發生在魯僖公三十年(前六三〇年),圍鄭的原因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並不是“鄭人怒君之疆埸”。怒,發怒。這裏指侵犯。埸(yì),與“疆”同義,邊境。指鄭人到秦邊境挑釁。

[24]擅及鄭盟:擅自與鄭人訂立盟約。與鄭盟者實為秦穆公,書雲:“秦大夫。”不便斥言,措辭委婉。

[25]疾:恨。

[26]致命於秦:與秦國拚命。想攻打秦軍的實是狐偃。

[27]綏靜:使安靜。綏,安。

[28]克還無害:能全師而還,不受損害。

[29]造:成就。指功勞。西:西方。指秦國。

[30]文公即世:晉文公薨於魯僖公三十二年(前六二八年)。

[31]穆:指秦穆公。不吊:不淑,不祥。

[32]蔑死我君:“蔑我死君”的倒裝。蔑,輕蔑。

[33]寡:孤,弱,用作意動,認為孤弱可欺。襄公:指晉文公之子驩(huān)。

[34]迭:通“軼”,突然侵犯。

[35]奸絕:斷絕。好:指晉國的友好國家。這裏指鄭國。秦軍通過晉國的崤地偷襲鄭國,破壞了晉與鄭的友好關係。

[36]保:同“堡”,小城。保城,同義連文。

[37]殄(tiǎn)滅:滅絕,同義連文。“費滑”即滑國,這裏國名與邑名並舉,為的是使文句整齊。

[38]散離:拆散。兄弟:指與晉國同為姬姓的鄭、滑二國,兄弟之國。下文的“同盟”也指這兩國。

[10]無祿:死亡的委婉語,同“不祿”,命盡無從享祿。這裏指不幸。

[11]穆公不忘舊德:晉獻公死後,晉國內亂,秦、齊兩國派軍隊護送公子夷吾回國,立之為國君。

[12]俾:使。惠公:即公子夷吾。用:因而。奉祀:敬奉祭祀。這裏指立為國君。

[13]不能成大勳:指秦立惠公未竟其功。

[14]韓之師:魯僖公十五年(前六四五年),秦穆公因晉侯背約,出兵伐晉,在晉國的韓原交戰,最後晉惠公被俘。韓,即韓原,晉國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萬榮之間。師,這裏是戰爭、戰役的意思。

[15]悔於厥心:(秦穆公)後悔俘獲晉惠公。厥,其。

[16]用集我文公:用,因而。集,成就,成全。指魯僖公二十四年(前六三六年),秦穆公幫助公子重耳返回晉國,立之為晉君。

[17]成:成就。

[18]躬:身。擐(huàn):貫,穿上。戎衣,在身的叫“甲”,在首的叫“冑”。

[19]跋履:跋涉,指登山涉水。

[20]東之諸侯:指陳、杞、宋、魯諸國。秦在諸國之西,故稱東。

[21]胤(yìn):後代。東方諸侯國的國君大多是虞、夏、商、周的後代。

[22]舊德:指秦穆公幫助晉惠公、文公繼位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