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呂相絕秦(2 / 3)

[23]“鄭人怒”二句:秦、晉圍鄭發生在魯僖公三十年(前六三〇年),圍鄭的原因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並不是“鄭人怒君之疆埸”。怒,發怒。這裏指侵犯。埸(yì),與“疆”同義,邊境。指鄭人到秦邊境挑釁。

[24]擅及鄭盟:擅自與鄭人訂立盟約。與鄭盟者實為秦穆公,書雲:“秦大夫。”不便斥言,措辭委婉。

[25]疾:恨。

[26]致命於秦:與秦國拚命。想攻打秦軍的實是狐偃。

[27]綏靜:使安靜。綏,安。

[28]克還無害:能全師而還,不受損害。

[29]造:成就。指功勞。西:西方。指秦國。

[30]文公即世:晉文公薨於魯僖公三十二年(前六二八年)。

[31]穆:指秦穆公。不吊:不淑,不祥。

[32]蔑死我君:“蔑我死君”的倒裝。蔑,輕蔑。

[33]寡:孤,弱,用作意動,認為孤弱可欺。襄公:指晉文公之子驩(huān)。

[34]迭:通“軼”,突然侵犯。

[35]奸絕:斷絕。好:指晉國的友好國家。這裏指鄭國。秦軍通過晉國的崤地偷襲鄭國,破壞了晉與鄭的友好關係。

[36]保:同“堡”,小城。保城,同義連文。

[37]殄(tiǎn)滅:滅絕,同義連文。“費滑”即滑國,這裏國名與邑名並舉,為的是使文句整齊。

[38]散離:拆散。兄弟:指與晉國同為姬姓的鄭、滑二國,兄弟之國。下文的“同盟”也指這兩國。

[39]撓亂:攪亂,破壞。

[40]舊勳:指秦穆公幫助重耳返國晉國立之為晉君之事。

[41]殽之師:指秦晉殽之戰。

[42]猶願赦罪於穆公:表示晉國希望向穆公解釋其罪過。赦,同“釋”,解。

[43]即楚:親近楚國。謀我:謀算我晉國。指秦穆公敗於殽後使鬬克歸楚求成之事。

[44]天誘其衷:當時的習慣用語。指天心在我。誘,開啟。衷,內心。

[45]成王:指楚成王。隕命:喪命。魯文公元年(前六二六年),成王為太子商臣所逼,自縊。秦之謀未能成事。

[46]逞誌:快意。

[47]穆、襄:秦穆公和晉襄公。

[48]康、靈:秦康公和晉靈公。

[49]我之自出:秦康公是晉獻公之女穆姬所生,是晉文公的外甥,所以說“自出”。

[50]闕翦:損害,削弱。公室:指國君的政權及力量。

[51]蟊(máo)賊:本皆為吃莊稼的害蟲,比喻危害國家之人,這裏指秦所納的晉公子雍。

[52]令狐之役:晉襄公去世後,趙盾主張廢太子,立公子雍。於是派人到秦國迎公子雍,但太子夷皋的母親穆嬴堅決反對,趙盾害怕穆嬴,於是改變主意,當秦國帶著公子雍到達晉國邊邑令狐的時候,晉國秘密發兵,打敗了秦軍。可見令狐之役的責任實在晉國。

[53]悛(quān):悔改。

[54]河曲:晉國地名,在今山西永濟東南。

[55]涑(sù)川:水名,在今山西永濟東北。

[56]俘:掠取人民以為俘虜。王官:晉國地名,在今山西聞喜西。

[57]翦:削。羈馬:晉國地名,在今山西永濟南。黃河自此折而東,故稱河曲。魯文公十二年(前六一五年),秦因為令狐之役的緣故,伐晉,取羈馬,晉人抵禦,與秦軍在河曲追逐。

[58]東道:晉國在秦國東邊,故稱。

『及君之嗣也[1]sup>,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2]sup>:』庶撫我乎[3]sup>。『君亦不惠稱盟[4]sup>,利吾有狄難[5]sup>,入我河縣[6]sup>,焚我箕、郜[7]sup>,芟夷我農功[8]sup>,虔劉我邊陲[9]sup>,我是以有輔氏之聚[10]sup>。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於先君獻、穆[11]sup>,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曰[12]sup>:』吾與女同好棄惡,複修舊德,以追念前勳。『言誓未就,景公即世[13]sup>,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14]sup>。君又不祥,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15]sup>,君之仇讎[16]sup>,而我之昏姻也[17]sup>。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於吏[18]sup>。君有二心於狄[19]sup>,曰:』晉將伐女。『狄應且憎[20]sup>,是用告我[21]sup>。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22]sup>,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於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23]sup>,曰:餘雖與晉出入[24]sup>,餘唯利是視。』不穀惡其無成德,則用宣之,以懲不壹[25]sup>。『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26]sup>。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27]sup>,而賜之盟[28]sup>,則寡人之願也,其承寧諸侯以退[29]sup>,豈敢徼亂[30]sup>?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31]sup>,其不能以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事[32]sup>,俾執事實圖利之[33]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