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君:指秦桓公。嗣:繼承君位,這裏指嗣共公而立。事在魯宣公五年(前六〇四年)。
[2]景公:指晉景公。引:伸長。領:脖子。
[3]庶:大概,或許。撫:撫恤。
[4]惠:表敬副詞,表示對方的行為是對自己的恩惠。稱盟:舉行盟會。
[5]狄難:指魯宣公十五年(前五九四年)晉滅赤狄潞氏。
[6]河縣:疑是河曲之變文。
[7]箕:晉國地名,在今山西蒲縣東北。郜(ɡào):晉國地名,在今山西祁縣西。
[8]芟(shān)夷:割除。農功:莊稼。這裏指秦人搶劫收割晉人莊稼。
[9]虔劉:同義連文,殺害,屠殺。邊陲:邊境。
[10]輔氏:晉國地名,在陝西大荔東。聚:聚集,引申為戰爭。魯宣公十五年(前五九四年),秦桓公伐晉,駐紮在輔氏,被晉將魏顆打敗。
[11]徼(yāo):求。獻、穆:指晉獻公、秦穆公。
[12]伯車:秦桓公子,名針,又稱後子。
[13]景公即世:事在魯成公十年(前五八一年)。
[14]寡君:指晉厲公。令狐之會:指魯成公十一年(前五八〇年)秦、晉令狐會盟。
[15]白狄:狄族的一支。及:與,作介詞用。同州:同在古雍州。
[16]仇讎:這裏指敵國。
[17]我之昏姻:白狄伐廧咎如,獲季隗,納諸晉文公,故稱。
[18]受命於吏:接受來使的辭命。吏,指秦國傳令的使臣。
[19]有:又。
[20]應:接受。且:指狄一麵應秦,一麵憎惡秦的無信。
[21]是用:因此。告我:告知我(秦君挑撥狄、晉關係)
[22]二三其德:三心二意,反複無常。
[23]昭告:明告。昊(hào):廣大無邊貌。上帝:天帝。秦三公:指秦國穆公、康公、共公。楚三王:指楚國成王、穆王、莊王。
[24]出入:往來。
[25]不壹:不專一。
[26]昵就:親近。
[27]矜(jīn):憐憫,同情。
[28]賜之盟:指願意跟我們結盟。之,指代晉國和諸侯。
[29]其:句首語氣詞,表示委婉語氣。承寧諸侯:與上文“綏靜諸侯”同義。承寧,止息,安靜。
[30]豈敢徼亂:怎麼敢冀望發生戰亂?
[31]不佞:當時習慣用語,自稱謙辭,猶雲不才、不敏。
[32]敢:表敬副詞,冒昧地。布:披露。執事:對稱表敬之辭。說語者為對別國國君表示尊敬,不敢直接向對方說話,請侍從其左右的人員轉達。這裏指秦桓公。
[33]實:副詞,認真地。利之:對秦國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