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正確閱讀和理解:孩子首先要有語文學科知識的積累,語言的積累,慢慢地才有文學、文化的積累,民族情感的積累。“閱”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過程,隻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會有“讀”,“讀”並不是單單表現為抑揚頓挫的聲音,也有靜思默想的默讀。“日有所誦,必有大獲、必有大德。”孩子的語言就是他思維的外殼,他的語言就是他的情感態度。我們從未看見根是怎麼延伸出來的,然而,我們會驚喜地發現樹已茂密參天。孩子的語言之樹,就植根於閱讀的涵養之中。

形成閱讀體係:“主題閱讀”借助“主題”連接孩子的精神世界和現實生活,引導孩子自然進入閱讀情景,主動學習和推敲語言,真正通過閱讀深化情感、磨礪思想。這套叢書展現的是群文閱讀體例,屬於單篇經典閱讀拓展的類別,而另一類別則是整本書的導讀。這套叢書是從單篇經典閱讀走向整本書閱讀的橋梁,讓“主題教學”形成一個更趨完整的課程體係。

具體到課堂操作層麵,我們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

通讀:獨立發現問題。孩子在通讀中整理收獲,發現不懂的問題,總結自己對文章的理解。

共學:層層落實主題。孩子通過閱讀文本和理解導讀,逐步形成對文本的獨立見解,深化閱讀體驗,在對主題思考中生成概念。

延學:逐步深入主題。通過全國優秀教師的導讀和樂讀單,為孩子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多條思考與提升的途徑。

正是在這環環緊扣中,從教育理念到課堂實際,我們想用閱讀來包圍孩子。因為我們知道讀書指向的不僅是眼前,還有將來,是為了給孩子的一生打好學習的底子。主題教學的語文素養定位,不單單立足於語文學科素養,它與國家主流價值觀內核相契合,指向核心價值觀的塑造、核心素養的培養。語文是一個涵蓋了許多知識的學科,語文教育要為孩子打下兩個底子:一個學習的底子,一個精神的底子。形象地說,就是一座田園,一座花園。田園生產玉米、水稻、蘿卜、白菜,滿足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這就好比字、詞、句、段、篇。但一個人隻是吃飽了還不行,還要有精神上的愉悅和美感享受,所以還需要在花園裏栽種鮮花。學習語文的過程一定要有精神的追求和文學的審美,存在的意義、人生的價值才能顯現出來。

2019年4月25日,清華附小第四屆世界閱讀研討會剛剛落幕,孩子們駐足在“長滿書的大樹下”,與作家對話、與書本對話、與課堂對話。終於感悟,我們必須要尋找影響並照耀孩子一生的主題閱讀。因為不閱讀的人,害怕閱讀的人。就讓我用在閉幕致辭中朗讀的這篇《我害怕閱讀的人》中的一段文字作為結束。來,請跟著我朗讀起來:

不知何時開始,我害怕閱讀的人。就像我們不知道冬天從哪天開始,隻會感覺夜的黑越來越漫長。

我害怕閱讀的人。一跟他們談話,我就像一個透明的人,蒼白的腦袋無法隱藏。我所擁有的內涵是什麼?就是人人能脫口而出,遊蕩在空氣中最通俗的認知嗎?像心髒在身體的左邊,春天之後是夏天?閱讀的人在知識裏遨遊,能從食譜論及管理學,從八卦周刊講到社會趨勢,甚至空中躍下的貓,都能讓他們對建築防震理論侃侃而談……

我害怕閱讀的人。當他們閱讀時,臉就藏匿在書後麵。書一放下,就以貴族王者的形象在我麵前閃耀。舉手投足都是自在風采。讓我明了,閱讀不隻是知識,更是魔力。他們是懂美學的牛頓,懂人類學的梵高,懂《孫子兵法》的甘地。血液裏充滿答案,越來越少的問題能讓他們恐懼。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習慣俯視一切。那自信從容,是這世上最好看的一張臉。

我害怕閱讀的人。因為他們很幸運,當眾人擁抱孤獨,或被寂寞擁抱時,他們的生命卻毫不封閉,不缺乏朋友的忠實,不缺少安慰者的溫柔,甚至連互相較勁的對手,都不致匱乏。他們一翻開書,有時會因心有靈犀,而大聲讚歎,有時又會因立場不同而陷入激辯,有時還會獲得勸導或慰藉。這一切毫無保留,又不帶條件,是帶親情的愛情,是熱戀中的友誼。一本一本的書,就像一節節的脊椎,穩穩地支持著閱讀的人。你看,書一打開,就成為一個擁抱的姿勢。這一切,不正是我們畢生苦苦找尋的?……

是為序。

竇桂梅

2019年5月4日於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