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撤藩議三國皆叛亂池魚殃君臣齊出戰(1 / 3)

翰林院猛地忙了起來,所有人都忙成一團紮進了故紙堆裏翻看檔案,一時間筆墨紙片橫飛,就是一貫閑暇的江源也不能幸免。原因很簡單,就兩個字——撤藩!

江源私以為當初坐了天下的高皇帝就是個能惹事的禍頭子,這位除了將皇位傳給了嫡子太宗,餘下的四個兒子竟然全部封王就藩,還美其名曰鎮守天下。這群王爺被放到了封地世襲罔替,掌有財政軍事大全,玩起了國中國的把戲,那權勢拿什麼收回?這不是添亂嗎?

太宗子嗣單薄,就一個活下來的兒子便是當今。到了當今這裏他是封了兒子王爵,但沒有給封地,所有兒子都圈在京城,所以也不用擔心。現在一拍腦袋想起撤藩這回事兒了,可不是讓所有人都頭大兩圈。

想當初封出去的藩國總共有四個,趙國、齊國、魏國、遼國,雖說每個封國都不大,在地圖上這四個點卻整將京城圍了一圈,也不知當初的高皇帝怎麼腦抽能弄出這麼個布局,簡直要了親命了。好在趙國的初代趙王已然死了,而且沒有後代,已然除國了,這才讓出個缺口來,否則萬一這四國不臣,圍了京城,勤王救駕的軍隊都進不來,還撤個鬼的藩啊!

作為一個現代過來的穿越者,撤藩事件還是聽說過幾個的。曆史之上撤藩的皇帝最出名的就是三個:漢景帝劉啟、明惠宗朱允炆、清世宗康熙。這三位弄出了三個曆史事件:七王之亂、靖難之役、三藩之亂。其中七王之亂和三藩之亂都以中央勝利為結局,靖難之役則是被撤藩的那位反過來把皇帝給端了,自己坐了天下。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撤藩有風險,下手需謹慎。

這三個事件中除了三藩之亂皇帝是有計劃有準備的逼反了對方藩王,其他兩個都是嘴炮引來的悲劇。漢景帝劉啟遇上了一個晁錯,將他忽悠得神魂顛倒,偏這位晁錯隻提出了理論沒提出實際做法,等到七國真的反了他就徹底麻爪了,最後為劉啟所殺。而朱允炆更是遇上了晁錯升級版的黃子澄,結果叔叔燕王朱棣一反他就傻眼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劉啟好歹還有周亞夫、竇嬰這樣的名臣鎮著,到了朱允炆那裏戰事一起他才發現一個問題,朝中會打仗的大臣都被他爺爺朱元璋哢嚓了,剩下的幾隻皮皮蝦哪是他這位久經戰場的叔父的對手?於是這位建文皇帝就早早退下了曆史舞台不知所蹤了。

由此看來,撤藩的關鍵在於有準備有預案和有能人,而且以有能人為第一要務。那麼問題來了,大靖朝現在有能人嗎?咳咳,江源撇了撇嘴,難道指望四王八公這樣的家夥去對付藩軍?他們不陣前投降就算有骨氣的了。不客氣的說目前四王八公包括所有的勳貴們能拉出去出陣作戰的總共也不超過一隻手,大將之才根本為零。王子騰倒是有些才能,可這才能在於鬥心眼,耍心機,這打起仗來卻不知如何了。保齡侯府的史鼎倒是有幾分武力,可惜以他隻能最多也就統帥三五個兵營不到兩千人,再多他就無力指揮了。

可這些事情那些文官並不知道,這群作死的文官正在朝堂之上喊著撤藩口號呢。這件事開始的時候是五皇子的母家魏家領頭,馮鼇也沒少攙和,最後連四皇子的母家楚家都攪合上了。這事兒不難理解,為什麼大皇子司徒旭是除了太子以外最有力的皇位競爭者?因為他有軍功在身。雖然這個軍功的具體內容是他帶領著部隊消滅了山越的一個幾十人的小部落,還吹什麼斬首一千……可軍功畢竟是軍功,大皇子隻要領過兵便有知兵的名頭,在大靖這個軍功至上的朝代,這就是最有力的籌碼。所以為了能夠拉平差距,讓大皇子的優勢不那麼明顯,這幾家就攛掇出個撤藩來。

畢竟棲香國遠在海外,吐蕃那裏又水土不服,山越沼氣太重容易出現瘟疫,而北蠻,高皇帝都沒打過人家他們還是算了吧。數來數去還是撤藩這個主意最好,所以這三批人馬就結合成了一股勢力開始忽悠皇帝撤藩。

他們不知道武將的稀缺性,勳貴能不知道嗎?他們倒是試圖在朝堂上爭辯一番,試圖平息撤藩這個提議,可惜被那三批人馬當成了防止他們威脅大皇子地位的托詞,根本一句話都沒聽進去。勳貴們平時都把自己吹的人五人六的,有通天徹地之能,簡直是懂戰事,知兵法,上山能打虎,下海能擒龍,千軍萬馬之中也能殺個七進七出,隨便喊句話敵人就認慫,難道這時候說自己是編的?臣真的不能啊……所以這邊真相說不出,那邊死也不肯信,撤藩之事也就在朝堂之上形成了主流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