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怪的吐舌頭——僅僅是做鬼臉嗎
1951年3月,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迎來了自己的72歲生日,在他的生日宴會上,除了親朋好友之外,還來了許多記者。這些記者分別為愛因斯坦拍照,愛因斯坦也表現得十分熱情,在鏡頭麵前總是洋溢著微笑。
但是由於拍攝的記者實在太多,愛因斯坦的微笑表情已經漸漸僵硬,為了在鏡頭麵前顯示自己依舊很開心,愛因斯坦做出了吐舌頭的動作,以此來表示他興奮的心情。後來這張吐舌頭的照片反而比那些微笑的照片更有名氣和影響力。2009年,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一次拍賣會上,這幅照片以74324美元的價格成功拍賣。
愛因斯坦用吐舌頭的動作來緩解他僵硬的麵部表情。在現實生活中,吐舌頭的動作往往有著豐富的含義。吐舌頭的動作通常也是人們在做鬼臉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動作。
人的舌頭主要有三種功能:一是幫助進食;二是幫助說話;三是作為味覺器官存在。既然如此,吐舌頭的動作就不是舌頭應有的義務了。那麼,為什麼人類依然還保留著吐舌頭的動作呢?
其實,吐舌頭的動作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一種動作,通常表達拒絕的意思。例如,嬰兒在吃奶的時候,他會在舌頭的輔助之下用力地吮吸奶水,這說明舌頭具有輔助進食的功能。但是當嬰兒吃飽之後,他就會做出吐舌頭的動作,表明他不需要繼續進食了。因此,嬰兒的吐舌頭行為表達了他的拒絕。
長大後,人們有時候也會不自覺地用吐舌頭來表達自己的拒絕。一個人之所以會拒絕接受一種事物或一個人,那是因為他感覺到了厭惡。所以說,當一個人表達自己厭惡情緒的時候,也會出現吐舌頭的動作。
當然,吐舌頭的動作很少出現在成年人的身上,因為在一個人成長的曆程中,當他用吐舌頭的鬼臉表示拒絕的時候,他的父母就會警告他,不可以做出這種吐舌頭的動作。久而久之,人們學會了控製吐舌頭的動作。之後遇到自己不喜歡吃的飯菜和不喜歡的人時,也不會再用吐舌頭來表示厭惡和拒絕了。也就是說,人們越來越擅長掩飾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當一個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會通過吐舌頭的動作來達到一種自我安慰的目的。例如,在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主人公蘭徹在幫助喬伊做攝像直升機的時候,失敗過很多次。在又一次經曆失敗的時候,蘭徹做出了吐舌頭的動作來安慰自己。此外,當一個人遇到讓自己驚訝和興奮的情況時,也會不自覺地出現吐舌頭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