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開學吃酒王老娘首座 丁憂謀差陳膏芝心慌(1 / 3)

黃繡球領過一兩杯,回頭又向畢太太道:“姊姊,這學堂雖是我的發起,實在是姊姊的成全,也應該敬姊姊吃個兩杯。”畢太太忙按著酒壺說道:“這是那裏話,論起這個原因,自然第一是妹妹同通理先生的能力;第二是王老娘、曹新姑二人的功德;第三就是那陳老太太的讚成,眾姊妹的光彩。”大家聽說,都道:“這更說不著我們,我們大家沾了黃姊姊、畢姊姊的光彩罷了。”黃繡球到底替畢太太斟過一杯,坐下笑道:“大家都不要客氣,倒是畢姊姊講王老娘們功德的那句話,如今我來問問王老娘們:這種事,比當初你們拜菩薩修行的,到底怎樣?好處在那兒呢?”王老娘忙支開嘴,笑迷迷的答應說道:“菩薩就是人,人就是菩薩,那泥塑木雕的,講他做甚?”曹新姑也說:“做菩薩的功德,是給人瞧不見,什麼補氣呀報應,都是渺渺茫茫,到底人教人有點憑據。你看今天來的小姊妹們,若是一個個教了出來,能夠自己立身立業,就將來沒有丈夫兒子可靠,不至於做的家人的勾當,豈不便是福氣?想起我們從前當尼姑,真可笑煞人!”

吳淑英插上來說道:“新近我看見一張新聞紙,講雲南製台,因為雲南省城裏要設立學堂,沒有個空地方,就出起告示,禁止和尚尼姑不許削發,已削的要留起來還俗,出空了那庵堂廟宇,改為學堂,把庵堂廟宇的出產查清了,提八成做經費,餘下二成,分給那老病的和尚尼姑,養他到死。尼姑年輕的,替他相當擇配,委了雲南府知府管理這件事。那知府奉命而行,到了一個庵裏,有兩個年輕尼姑執定不肯留發,不願嫁人。知府再三開導,兩個尼姑再三不依。逼得沒法,就雙雙的在那知府衙門口牌坊柱子上一頭撞死了。”黃繡球搶著說道:“這是在勉強要替他擇配上來的,若是說隨他兩個自己去配人,我曉得這兩個年輕的一定不死。我們中國風俗,隻把男女的婚姻大事任著父母做主,父母又隻聽著媒人的話說,泥住了男女不見麵,拘定了門戶相當,十人有九,成為怨耦,倒把什麼‘巧妻常伴拙夫眠’的話,歸到緣分上去;又是什麼月下老人,暗牽紅絲注定了的,自古至今,也不知害死多少女人!至於寡婦再醮的話,王法本是不禁,自從宋朝人,講出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又害盡無數的事,什麼事不要廉恥,不成風化,都從這句話上逼出來。我聽見說這句話的人,他家裏就沒有守著這個規矩。還記得宋朝以前的大賢人,大好佬,他母親妻子,是再嫁三嫁的,盡多著呢。況且一個男人許娶上了幾個女人,一個女人那怕沒有見麵,隻說指定了是個男人的,男人死了,就該活活的替他守著,原也天下沒有這等不公的事。講來講去,總是個壓製束縛的勢頭。我們做女人要破去那壓製,不受那束縛,隻有趕快講究學問的一法。有了學問,自然有見識,有本領,遇著賢父兄,自然不必說,便遇著頑父囂母,也可以漸漸勸化,自己有幾分主權,踏準了理路做事,壓製不到我,束縛不住我。就是有人批評,我可還他一個道理,這都要從學問上來。如果先沒有了學問,單是說我有我的權,父母管我不著,這就走路要走叉了道兒,不但受人批評,自己想想,恐怕也覺得無謂。畢姊姊同諸位姊姊、妹妹,看我這話是不是呀?我們這個學堂,抱定了這個宗旨,是要大家同心同意,幫著忙的。”說時,又起身代各人斟了一巡酒,喝喝談談。

黃繡球領過一兩杯,回頭又向畢太太道:“姊姊,這學堂雖是我的發起,實在是姊姊的成全,也應該敬姊姊吃個兩杯。”畢太太忙按著酒壺說道:“這是那裏話,論起這個原因,自然第一是妹妹同通理先生的能力;第二是王老娘、曹新姑二人的功德;第三就是那陳老太太的讚成,眾姊妹的光彩。”大家聽說,都道:“這更說不著我們,我們大家沾了黃姊姊、畢姊姊的光彩罷了。”黃繡球到底替畢太太斟過一杯,坐下笑道:“大家都不要客氣,倒是畢姊姊講王老娘們功德的那句話,如今我來問問王老娘們:這種事,比當初你們拜菩薩修行的,到底怎樣?好處在那兒呢?”王老娘忙支開嘴,笑迷迷的答應說道:“菩薩就是人,人就是菩薩,那泥塑木雕的,講他做甚?”曹新姑也說:“做菩薩的功德,是給人瞧不見,什麼補氣呀報應,都是渺渺茫茫,到底人教人有點憑據。你看今天來的小姊妹們,若是一個個教了出來,能夠自己立身立業,就將來沒有丈夫兒子可靠,不至於做的家人的勾當,豈不便是福氣?想起我們從前當尼姑,真可笑煞人!”

吳淑英插上來說道:“新近我看見一張新聞紙,講雲南製台,因為雲南省城裏要設立學堂,沒有個空地方,就出起告示,禁止和尚尼姑不許削發,已削的要留起來還俗,出空了那庵堂廟宇,改為學堂,把庵堂廟宇的出產查清了,提八成做經費,餘下二成,分給那老病的和尚尼姑,養他到死。尼姑年輕的,替他相當擇配,委了雲南府知府管理這件事。那知府奉命而行,到了一個庵裏,有兩個年輕尼姑執定不肯留發,不願嫁人。知府再三開導,兩個尼姑再三不依。逼得沒法,就雙雙的在那知府衙門口牌坊柱子上一頭撞死了。”黃繡球搶著說道:“這是在勉強要替他擇配上來的,若是說隨他兩個自己去配人,我曉得這兩個年輕的一定不死。我們中國風俗,隻把男女的婚姻大事任著父母做主,父母又隻聽著媒人的話說,泥住了男女不見麵,拘定了門戶相當,十人有九,成為怨耦,倒把什麼‘巧妻常伴拙夫眠’的話,歸到緣分上去;又是什麼月下老人,暗牽紅絲注定了的,自古至今,也不知害死多少女人!至於寡婦再醮的話,王法本是不禁,自從宋朝人,講出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又害盡無數的事,什麼事不要廉恥,不成風化,都從這句話上逼出來。我聽見說這句話的人,他家裏就沒有守著這個規矩。還記得宋朝以前的大賢人,大好佬,他母親妻子,是再嫁三嫁的,盡多著呢。況且一個男人許娶上了幾個女人,一個女人那怕沒有見麵,隻說指定了是個男人的,男人死了,就該活活的替他守著,原也天下沒有這等不公的事。講來講去,總是個壓製束縛的勢頭。我們做女人要破去那壓製,不受那束縛,隻有趕快講究學問的一法。有了學問,自然有見識,有本領,遇著賢父兄,自然不必說,便遇著頑父囂母,也可以漸漸勸化,自己有幾分主權,踏準了理路做事,壓製不到我,束縛不住我。就是有人批評,我可還他一個道理,這都要從學問上來。如果先沒有了學問,單是說我有我的權,父母管我不著,這就走路要走叉了道兒,不但受人批評,自己想想,恐怕也覺得無謂。畢姊姊同諸位姊姊、妹妹,看我這話是不是呀?我們這個學堂,抱定了這個宗旨,是要大家同心同意,幫著忙的。”說時,又起身代各人斟了一巡酒,喝喝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