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伯特說:“我現在不是,從來也不是,將來也不可能是惡棍,我偷行過的那個溫和朦朧的境地是詩人的遺產——不是地獄。”
亨伯特不是眾多小說中刻畫的社會的叛逆者,不是那種叛逆的力士形象。這與他的行為帶有隱私和罪惡色彩有關。因此我說亨伯特隻是一個精神至上的個人主義者形象。這種形象是獨立的個性化的,隻要寫好了永遠不會與其他作品重複,所以,在我讀過的許多美國當代作家作品中,亨伯特是唯一的。他從汽車旅館的窗口探出頭來時,我們應該向他揮手,說一聲:亨伯特,你好!
作為一個學習寫作的文學信徒,我所敬畏的是納博科夫出神入化的語言才能。準確、細致的細節描繪,複雜熱烈的情感流動,通篇的感覺始終是灼熱而迷人,從未有斷裂遊離之感,我想一名作家的書從頭至尾這樣飽滿和諧,可見真正的火候與功力。當我讀到這樣的細節描繪時總是拍案叫絕:離我和我燃燒的生命不到六英寸遠就是模糊的洛麗塔!……她突然坐了起來,喘息不止,用不正常的快速度嘟噥了什麼船的事,使勁拉了拉床單,又重新陷進她豐富、曖昧、年輕的無知無覺狀態……她隨即從我擁抱的陰影中解脫出去,這動作是不自覺的、不粗暴的,不帶任何感情好惡,但是帶著一個孩子渴望休息的灰暗哀傷的低吟。一切又恢複原狀:洛麗塔蜷曲的脊背朝向亨伯特,亨伯特頭枕手上,因欲念和消化不良而火燒火燎……事實上《洛麗塔》就是以這樣的細部描寫吸引了我。亂倫和誘奸是猥褻而肮髒的,而一部出色的關於亂倫和誘奸的小說竟然是高貴而迷人的,這是納博科夫作為一名優秀作家的光榮。他重新構建了世界,世界便消融在他的幻想中,這有多麼美好。
納博科夫說:“我的人物是劃船的奴隸。”有了十二歲的女孩洛麗塔,就有了亨伯特。有了洛麗塔和亨伯特就有了《洛麗塔》這部巨著。
我們沒有洛麗塔,沒有亨伯特,我們擁有的是納博科夫,那麼,我們從他那兒還能得到些什麼?
亨伯特說:“我現在不是,從來也不是,將來也不可能是惡棍,我偷行過的那個溫和朦朧的境地是詩人的遺產——不是地獄。”
亨伯特不是眾多小說中刻畫的社會的叛逆者,不是那種叛逆的力士形象。這與他的行為帶有隱私和罪惡色彩有關。因此我說亨伯特隻是一個精神至上的個人主義者形象。這種形象是獨立的個性化的,隻要寫好了永遠不會與其他作品重複,所以,在我讀過的許多美國當代作家作品中,亨伯特是唯一的。他從汽車旅館的窗口探出頭來時,我們應該向他揮手,說一聲:亨伯特,你好!
作為一個學習寫作的文學信徒,我所敬畏的是納博科夫出神入化的語言才能。準確、細致的細節描繪,複雜熱烈的情感流動,通篇的感覺始終是灼熱而迷人,從未有斷裂遊離之感,我想一名作家的書從頭至尾這樣飽滿和諧,可見真正的火候與功力。當我讀到這樣的細節描繪時總是拍案叫絕:離我和我燃燒的生命不到六英寸遠就是模糊的洛麗塔!……她突然坐了起來,喘息不止,用不正常的快速度嘟噥了什麼船的事,使勁拉了拉床單,又重新陷進她豐富、曖昧、年輕的無知無覺狀態……她隨即從我擁抱的陰影中解脫出去,這動作是不自覺的、不粗暴的,不帶任何感情好惡,但是帶著一個孩子渴望休息的灰暗哀傷的低吟。一切又恢複原狀:洛麗塔蜷曲的脊背朝向亨伯特,亨伯特頭枕手上,因欲念和消化不良而火燒火燎……事實上《洛麗塔》就是以這樣的細部描寫吸引了我。亂倫和誘奸是猥褻而肮髒的,而一部出色的關於亂倫和誘奸的小說竟然是高貴而迷人的,這是納博科夫作為一名優秀作家的光榮。他重新構建了世界,世界便消融在他的幻想中,這有多麼美好。
納博科夫說:“我的人物是劃船的奴隸。”有了十二歲的女孩洛麗塔,就有了亨伯特。有了洛麗塔和亨伯特就有了《洛麗塔》這部巨著。
我們沒有洛麗塔,沒有亨伯特,我們擁有的是納博科夫,那麼,我們從他那兒還能得到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