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世界開玩笑——辛格《盧布林的魔術師》(1 / 1)

亞夏的覺醒值得品味。那是在猶太會堂裏被同族兄弟的虔誠感化的結果嗎?“那早已忘卻的童年時代的虔誠現在又回來了,這是一種無須證明的信仰,一種對上帝的敬畏,一種對違反教條的悔恨。”“我一定要做個猶太人,猶太人怎麼樣我就怎麼樣。”這可能形成一個解釋,但並不具備全部的說服力,依我的理解,亞夏的覺醒是被動的無法推卸無法逃避的覺醒,是見了棺材以後落下的眼淚,因此顯得徹底,讓人亦悲亦喜——還是得從女人們那兒尋找結論,忠心耿耿的瑪格達認清她的愛情是無望的,上吊死了;貴夫人出身的伊米利亞發現她借助亞夏改善生活境遇的計劃成為泡影後,當麵與他撇清了原本黏糊糊的關係;而水性楊花的澤夫特爾當然也沒有成為亞夏的救命稻草,在亞夏後來四麵楚歌、麵臨崩潰的時候她投入了一個人販子的懷抱。於是亞夏最終回到了盧布林村莊的妻子那兒,完成了一次肉體的回歸。我之所以稱其為肉體回歸恰好是由於小說尾聲部分亞夏有一個極其“形而上”的壯舉,在結束了他漂泊的放縱的魔術師生涯後,亞夏成了一個自建牢籠自我囚禁的“聖徒”。猶太男女曾經觀賞過亞夏走鋼絲的壯舉,現在則是圍在石頭小屋前觀看亞夏的另外一個壯舉,一個自我囚禁的懺悔者。到此,盧布林的魔術師徹底回到了盧布林,從肉體到精神,從道德到欲望,都回歸了,隻是人們注意到這一切附加了最殘酷的條件:喪失自由。

記錄另外一個聲音是可恥的,但我肯定有人這麼懷疑過亞夏自我囚禁時的另一種心聲:命運非要讓我做一個好人一個聖徒嗎?好,好,那就把我關起來吧!

亞夏曾經以走鋼絲聞名波蘭,但讀者分明看見他一直走在人性的刀鋒上。走得鮮血四濺。追隨魔術師的蹤跡其實是追隨一種尖銳的刺痛感,它由魔術師亞夏的腳底傳導給我們,當然“變”過了魔術,變成了一種幽默的疼痛了。

“你這半生闖蕩隻不過是和你自己和整個世界開了一場玩笑。”這是智慧的優雅的伊米利亞對亞夏的評價,依我看,這恰好也是辛格的苦心所在。辛格把亞夏這個人物拋到文學史上,不僅是拿猶太兄弟姐妹練靶,還向全世界的惡行和道義晃了一拳,和我們大家開了一個善意的悲喜交加的玩笑。

亞夏的覺醒值得品味。那是在猶太會堂裏被同族兄弟的虔誠感化的結果嗎?“那早已忘卻的童年時代的虔誠現在又回來了,這是一種無須證明的信仰,一種對上帝的敬畏,一種對違反教條的悔恨。”“我一定要做個猶太人,猶太人怎麼樣我就怎麼樣。”這可能形成一個解釋,但並不具備全部的說服力,依我的理解,亞夏的覺醒是被動的無法推卸無法逃避的覺醒,是見了棺材以後落下的眼淚,因此顯得徹底,讓人亦悲亦喜——還是得從女人們那兒尋找結論,忠心耿耿的瑪格達認清她的愛情是無望的,上吊死了;貴夫人出身的伊米利亞發現她借助亞夏改善生活境遇的計劃成為泡影後,當麵與他撇清了原本黏糊糊的關係;而水性楊花的澤夫特爾當然也沒有成為亞夏的救命稻草,在亞夏後來四麵楚歌、麵臨崩潰的時候她投入了一個人販子的懷抱。於是亞夏最終回到了盧布林村莊的妻子那兒,完成了一次肉體的回歸。我之所以稱其為肉體回歸恰好是由於小說尾聲部分亞夏有一個極其“形而上”的壯舉,在結束了他漂泊的放縱的魔術師生涯後,亞夏成了一個自建牢籠自我囚禁的“聖徒”。猶太男女曾經觀賞過亞夏走鋼絲的壯舉,現在則是圍在石頭小屋前觀看亞夏的另外一個壯舉,一個自我囚禁的懺悔者。到此,盧布林的魔術師徹底回到了盧布林,從肉體到精神,從道德到欲望,都回歸了,隻是人們注意到這一切附加了最殘酷的條件:喪失自由。

記錄另外一個聲音是可恥的,但我肯定有人這麼懷疑過亞夏自我囚禁時的另一種心聲:命運非要讓我做一個好人一個聖徒嗎?好,好,那就把我關起來吧!

亞夏曾經以走鋼絲聞名波蘭,但讀者分明看見他一直走在人性的刀鋒上。走得鮮血四濺。追隨魔術師的蹤跡其實是追隨一種尖銳的刺痛感,它由魔術師亞夏的腳底傳導給我們,當然“變”過了魔術,變成了一種幽默的疼痛了。

“你這半生闖蕩隻不過是和你自己和整個世界開了一場玩笑。”這是智慧的優雅的伊米利亞對亞夏的評價,依我看,這恰好也是辛格的苦心所在。辛格把亞夏這個人物拋到文學史上,不僅是拿猶太兄弟姐妹練靶,還向全世界的惡行和道義晃了一拳,和我們大家開了一個善意的悲喜交加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