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我們看自己的孩子時,能看到什麼?能看到孩子豐富的想象力:他會把你曾祖母留下的精巧燈台當短劍,去擊退客廳中的“敵人”。能看到孩子旺盛的精力:為了尋找芭蕾舞鞋上的一個小配飾,她會拽著我們把屋子內外都搜個遍。能看到孩子堅定的決心:他會一連幾天纏著我們,求我們出錢讓他去外地看一場演唱會。但在這些吵鬧、糾纏和爭執之外,我們還能看到孩子的潛力。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我知道,每個孩子身上都潛藏著非凡的特質,他有意願也有能力成為一個充滿自信的成年人,並把自己的小天地建設得更為美好。

你讀這本書的原因跟我寫這本書的原因一樣,都是發現了這世界上存在著一種不利於孩子們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會剝奪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旺盛的精力和堅定的決心,還會剝奪他們的機會,使他們無法獲得豐饒而充實的人生。這種力量就是理所當然的心理,即那種認為世界總虧欠了自己的心理。現在的孩子們,不論處於哪個年齡段,都覺得他們應該不付任何代價就能擁有最好的一切,父母應該對他們百依百順,還要早早地為他們鋪就成功的道路。這些孩子長大後依然維持著這種幼稚的心理狀態,隻是索取的範圍更大了而已。一旦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真實的生活往往如此),他們就會變得無所適從,跟他們打交道極為頭疼!

不論你是否正為這種情形煩惱,我都很高興你能讀到這本書。我曾經帶領我的兩個兒子走出這一泥沼,因此,我對父母們所麵臨的挑戰有切身體會。在幫助孩子克服這一自私心理的過程中,我總結出32個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能將本書介紹的方法用於孩子的教育,哪怕隻是使用其中一小部分,短短幾天之後,你就能看到改變:你的孩子逐漸學會為家人做事,學會以尊重的方式解決分歧,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甚至偶爾會放下手機,不論他處於哪個年齡段。在這一過程中,他的不良行為和自私心理(“我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會逐漸消失。

本書介紹的“良好行為養成術”還能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你與孩子因家務和作業而起的爭執以及孩子粗俗無禮的態度將成為過去),培養出負責、堅韌和尊重他人等成人社會必需的品質。當你做到這些的時候,你同時也是在消除將一切視為理所應當的病態現象,為你的家人在這個被自私心理包圍的世界中營造一個寧靜的角落。

請讓孩子去自由創造一個新世界,而不是讓他以為會有一隊工人趕來把一切都造好;請讓孩子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而不是讓他每一步都被別人牽著走;請讓孩子立誌去服務他人,而不是等著被服務。如此一來,我們的孩子才能釋放自己的潛力,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