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切為了孩子”正確嗎?
※理所應當的心理是場瘟疫
想一想,你的家庭中是否存在以下行為:
孩子的要求讓你煩不勝煩,但你依然順從他。
做家務讓你筋疲力盡,但你的孩子在看電視或玩手機,不會幫你。
如果你不給孩子買點什麼的話,根本別想在商店裏邁開腳。
你經常給孩子零用錢。
有些事你明知道應該讓孩子自己做,卻還要替他做。
為了讓孩子配合你,你得給他“賄賂”或獎賞。
你得經常把孩子忘帶的東西送到學校或提醒他交作業的最後期限。
你的孩子在學校或課外活動中,對規矩和要求常常表示不滿。
你的孩子做錯事時,總是指責他人。
你的孩子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縱他人。
當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你的孩子就會發脾氣。
你的孩子總抱怨太無聊,並想讓你陪他玩。
你的孩子對自己想得到的東西總是急不可耐。
這是理所應當的心理瘟疫在家庭中的表現形式。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事實上,任何一個孩子都會時不時地表現出上述的某些症狀。
那些理所應當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現的態度是這樣的:不論他們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而且應該毫不費力地得到,僅僅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爭取什麼。
——裏昂·F.塞爾澤 哲學博士
但這種心理不是突然產生的。從何時開始,父母不惜一切代價地討孩子歡心?變著花樣做出不同口味的麵包,以滿足孩子挑剔的胃口;急匆匆地跑到商店裏,為孩子買他最喜歡的牙膏;動輒花一大筆錢,把孩子打扮得像個小明星……當父母做這些時,孩子會誤認為:他能得到任何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也能隨時把這些東西丟到一邊。最後的結果是,父母和孩子都不高興——父母疲於奔命,而孩子卻想要更多的東西,甚至學會利用哭鬧、命令和赤裸裸的羞辱來達到目的。從嬰兒到少年,不論多大的孩子都一樣,都在家中稱王稱霸,不經過一番爭鬥,絕不放棄自己的地位。
理所應當的心理不僅是家庭的瘟疫,也會使孩子長大後,在工作、生活和人際關係等方麵受到不利影響。他隻付出60分的努力,就想得到100分的成績。由於缺乏同情心和奉獻精神,他的人際關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當他犯錯時,會把責任推給天氣或無辜的其他人,如“考試太難了”“狀態不佳”或“老板不喜歡我”……更有甚者,甩一句“這對我不公平!”就憤然離職,無法正常地工作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