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解鎖教育 從千人一麵,到千人千麵(1 / 3)

隨著寒武紀的竄紅,公司的兩個創始人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他們是親兄弟,哥哥陳雲霽1983年出生,9歲就進入了南昌市第十中學讀書,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002年,19歲的陳雲霽進了中科院計算所碩博連讀,成為當時國產芯片“龍芯”研發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24歲便取得計算機博士學位。弟弟陳天石比哥哥小兩歲,幾乎重走了一遍哥哥走過的路,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一步步踏入中科院計算所。大家都會認為兩兄弟一定是神童,但其實他們的父母也是普通人,父親是電力工程師,母親是曆史老師。

在兩兄弟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與成長的環境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離不開他們自己的刻苦。父母雖然經常鼓勵他們,卻很嚴格,兩兄弟平時貪玩會挨打、進步太慢會挨打、考試哪怕錯了一道題也會挨打。用兩兄弟的話說,自己家就是“棍棒教育”的典型。在反對打孩子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嚴格要求在教育中起的作用。世界冠軍的教練,應該也都是嚴苛的。

隻有神童才有未來?

20世紀上半葉,美國公眾對神童的追捧達到空前高度,神童像電影明星、工業大亨、體育冠軍一樣被媒體追蹤報道。《天才兒童預示著奇跡的一代將創造更為繁榮的世界》,1922年美國紐約的一家報社如此報道。報紙也會刊登《如何分辨你的孩子是不是天才》等文章。

美國的“神童熱”大約在1926年達到頂點,美國作家、講師維妮弗蕾德·薩克維爾·斯通納(Winifred Sackville Stoner)希望將這些小天才集合到一起。於是她創建了一個名為“天才培養聯盟”(The League for F Genius)的機構,她自己的女兒小斯通納就是一個神童,她希望能提供一個讓這些神童結識的平台,並把他們介紹給富有的資助人。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斯通納表示:“對於富人們來說,這會是最佳的投資選擇。”

天才培養聯盟的成員包括:20多歲的威廉·詹姆斯·西迪斯,12歲的伊麗莎白·本森,12歲的娜塔莉亞·科瑞恩,以及小斯通納。這些學生在年少時就考入了全球知名大學,在數學、文學上都各有所長,遠遠超出了同齡人的水平,然而,他們成年後的人生軌跡、成就,卻與兒時的天賦相去甚遠。

西迪斯1898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父親是心理學家,母親是醫學博士。西迪斯在嬰幼兒時期就展現出了驚人的語言和數學天賦。在18個月大時,他就能閱讀《紐約時報》;在3歲時,他自學了拉丁語。西迪斯8歲上高中,11歲被哈佛大學錄取。

隨著寒武紀的竄紅,公司的兩個創始人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他們是親兄弟,哥哥陳雲霽1983年出生,9歲就進入了南昌市第十中學讀書,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002年,19歲的陳雲霽進了中科院計算所碩博連讀,成為當時國產芯片“龍芯”研發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24歲便取得計算機博士學位。弟弟陳天石比哥哥小兩歲,幾乎重走了一遍哥哥走過的路,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一步步踏入中科院計算所。大家都會認為兩兄弟一定是神童,但其實他們的父母也是普通人,父親是電力工程師,母親是曆史老師。

在兩兄弟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與成長的環境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離不開他們自己的刻苦。父母雖然經常鼓勵他們,卻很嚴格,兩兄弟平時貪玩會挨打、進步太慢會挨打、考試哪怕錯了一道題也會挨打。用兩兄弟的話說,自己家就是“棍棒教育”的典型。在反對打孩子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嚴格要求在教育中起的作用。世界冠軍的教練,應該也都是嚴苛的。

隻有神童才有未來?

20世紀上半葉,美國公眾對神童的追捧達到空前高度,神童像電影明星、工業大亨、體育冠軍一樣被媒體追蹤報道。《天才兒童預示著奇跡的一代將創造更為繁榮的世界》,1922年美國紐約的一家報社如此報道。報紙也會刊登《如何分辨你的孩子是不是天才》等文章。

美國的“神童熱”大約在1926年達到頂點,美國作家、講師維妮弗蕾德·薩克維爾·斯通納(Winifred Sackville Stoner)希望將這些小天才集合到一起。於是她創建了一個名為“天才培養聯盟”(The League for F Genius)的機構,她自己的女兒小斯通納就是一個神童,她希望能提供一個讓這些神童結識的平台,並把他們介紹給富有的資助人。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斯通納表示:“對於富人們來說,這會是最佳的投資選擇。”

天才培養聯盟的成員包括:20多歲的威廉·詹姆斯·西迪斯,12歲的伊麗莎白·本森,12歲的娜塔莉亞·科瑞恩,以及小斯通納。這些學生在年少時就考入了全球知名大學,在數學、文學上都各有所長,遠遠超出了同齡人的水平,然而,他們成年後的人生軌跡、成就,卻與兒時的天賦相去甚遠。

西迪斯1898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父親是心理學家,母親是醫學博士。西迪斯在嬰幼兒時期就展現出了驚人的語言和數學天賦。在18個月大時,他就能閱讀《紐約時報》;在3歲時,他自學了拉丁語。西迪斯8歲上高中,11歲被哈佛大學錄取。

在哈佛大學數學俱樂部,他曾做過主題為第四維度的講座,這是西迪斯名氣的頂點。

後來,他偶爾教課,花部分時間在法學院學習。1937年,《紐約客》雜誌曾發表文章《他們現在在哪?》(Where Are They Now?),追蹤當年一些神童的蹤跡,其中就包括西迪斯。根據文章描述,西迪斯住在波士頓破舊街區的一間小屋子裏,表示“一看到數學公式就惡心”。1944年,西迪斯因腦溢血去世,終年46歲。

伊麗莎白·本森的智商測試曾經達到214分以上,成為當時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分,她成功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直到考她的人沒有問題可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