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解鎖教育 從千人一麵,到千人千麵(2 / 3)

她的母親奧斯汀是一名記者,寫過很多流行的推理小說,比如《橋上的謀殺》(Murder at Bridge)、《複仇鸚鵡》(The Parrot''s Revenge)。3歲時她就自學了拚寫,13歲時她成為紐約市的大二學生,這一年她出版了自己的書籍《更為年輕的一代》(The Younger Geion)。當時的《名利場》雜誌主編弗蘭克·克羅寧謝爾德為本森的這本書寫了前言,他讚揚了本森出色的寫作技巧。

然而大學畢業後,本森從1930年起就消失在了公眾視野中。4年後她再度出現,一名記者發現她住在紐約的一間小公寓裏,已經結婚了,做著出納員的工作,當然這份工作和文學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

其他兩個孩子,科瑞恩10歲時就已經是全美聞名的詩人,青少年時期結束時,已出版了至少6本詩集和兩本小說。小維妮弗蕾德在9歲那年就通過了斯坦福大學的入學考試,到12歲那年,她已經會說8國語言,此外,她還會彈奏小提琴、鋼琴、吉他和六弦琴。她的母親斯通納更自封為教育專家,出版了好幾本關於她如何撫養出神童女兒的書,並且到處做講座宣傳她的教育理念。

多年後,科瑞恩成了大學教師,30歲後,她幾乎沒發表過任何文學作品;而小斯通納卻因混亂的私生活,而非藝術成就而出名。

四個吸引世界目光的天才神童最後歸於沉寂,他們都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超高的智商。且不論這些孩子是從小早期教育造成的天才,還是天生異於常人,總之他們到最後反而不如更多用心受教育、不斷自我提高、要求突破的人的成就更高。

刻意練習,教育改變命運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任行政長官梁振英的小時候,做警察的父親在山頂和禮賓府當差,每月薪金隻有300多港元。這樣的收入要養一家五口人,難免捉襟見肘。為了貼補家用,家裏人去附近的膠花廠領膠花物料回家加工掙點錢,梁振英三兄妹都要參與其中幫忙。

當時梁振英9歲,下午到學校上學,其他時間則要幹活。要麼背著幾十公斤重的材料往返家裏與工廠之間,要麼與家人一起做膠花,每月掙取300多港元。此後,他進入英皇書院讀初中。梁振英赴英國留學時,為了賺取學習生活費用,他每周到快餐店打工三個晚上,每次六個半小時,回到宿舍時往往已經淩晨。

1977年,梁振英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從英國布裏斯托理工學院畢業回港。當時,他獲聘香港一家英資企業,成為該企業200年來最年輕的合夥人。1993年,梁振英測量師行成立,2006年梁振英測量師行與在英國上市的戴德梁行換股,梁振英成為戴德梁行最大的個人股東、亞太區主席。

2012年梁振英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任行政長官。

其實,在我們的身邊也可以看到許多案例。有些孩子先天不如人意,後天卻通過努力獲得人生逆轉。那種認為一個孩子從小就不太聰明或者先天條件不好就注定平凡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我一直堅信,後天可以塑造一切,隻要教育方法得當,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成為不同領域的精英。從種種案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實天才或者精英的塑造,更多的是意願乘以刻意練習的結果。

解決家庭困境、渴望出人頭地,是個人的主觀意願。而持之以恒,無論是主觀的,還是像柯潔、郎朗、周傑倫、陳氏兄弟、達芬奇、特斯拉等父母強迫的,最終證明了刻意練習的效果和一萬小時定律。

所以,每一位父母都請不要放棄對孩子的要求和培養,讓他們建立夢想,塑造堅毅的性格,不怕挫折和磨難地向著成就未來而不斷地努力;每一位老師和教育工作者也請不要小看任何一個孩子,要去發現他們的興趣和優勢,然後用心地培養每一個孩子不同的特長。

“哪裏不會學哪裏”的智適應教育

我相信,教育應該是個性化的,每個孩子都能成就非凡。但現在,我們看到中國的孩子學得很苦,比歐美學生多花幾倍的時間成績卻仍舊不如別人。中國大學的學術水平也和歐美有巨大差距,更不用說在文化藝術上較量了!不僅如此,全球最尖端的科技幾乎都是歐美人發明的且被歐美人壟斷了技術,創立和運營國際化品牌的公司中有90%也都是歐美公司。這是為什麼呢?

認知閾值理論誕生於50年前,影響深遠,也指出了問題所在。布魯姆認為,每個孩子應該在最早期就花費必要的時間,針對自己個性化的知識漏洞進行學習。老師不應該統一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而應該讓每個孩子根據自己的薄弱點和學習能力,用不同的時間去突破自己的認知閾值,即從不會到會的那個臨界點。

在歐美國家的教育理念中,老師統一授課時間短,留給學生預習、複習和思考、探索的時間很長。

自適應理念的誕生更進一步闡述了個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專注修補“殘缺的柱子”

“哪裏不會學哪裏”。每個孩子在自己蓋樓的時候殘缺的柱子,要自己多花時間去學習和補足,補足了才有可能在課堂上跟上老師的授課內容和速度。統一作業、統一複習、大班授課、小班補習,都是把所有的柱子加固一遍的做法,不但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沒有突破認知閾值。隻有找到每個孩子不同的知識漏洞,專門定製學習方法補足漏洞,才是最快速有效的學習方法。80分的孩子不需要補習所有知識點,不需要做所有的作業,更不需要刷所有的題目,隻需要花20%的時間學習自己不會的。

鬆鼠AI采用了人工智能自適應技術。在鬆鼠AI的後台數據中,有一位叫做葉子鐸的小朋友,他在兩位數的乘法和麵積相關的應用題方麵表現都不錯,就放棄了這兩個知識點的學習以及所有與這兩個知識點相關的題目,專注修補他的“殘缺的柱子”,即除法的商和餘數。因為小葉同學竟然都不知道餘數應該比除數小。在學習的過程中,鬆鼠AI的數據分析係統發現,小葉同學對於這個知識點的理解速度很慢,遠遠不如其他同樣是三年級也不會這個知識點的小朋友,所以,係統就給他充足的老師講解視頻、更多的時間,一直到他可以將這個知識點的所有題目做到90%的正確率,突破了自己在這個薄弱環節的認知閾值為止。係統視頻裏還可以看到,花3倍時間終於掌握了這個知識點之後,在做最後幾道題的同時,他竟然自信快樂地一邊寫出正確答案,一邊哼起了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