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2 / 3)

戰地記者經曆對寫作的影響

我的戰地記者經曆,與其說對寫作有影響,不如說是對觀察有影響。

我想我們寫作之前,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觀察。你會訓練自己看待一些問題的方式。我當初跟差不多同齡的記者做分享的時候,他們也來問我寫作方式。其實我那時候沒有受過什麼訓練,就是憑自己的感覺去寫,拍照也是一樣。

我常常提出一個問題:“什麼是有效細節?”別人會覺得我寫的東西裏有很多細節,場景的描述,人物的相貌、穿戴等,當他們同樣這麼去做的時候,為什麼就不對了呢?就是因為有的細節是無效的。通過這個細節你想傳遞什麼?我所有的場景、人物的描寫,背後都是有信息在裏麵的,而不是單純的“太陽落了,金光萬丈”。段落過渡也好,別的也好,都是有一定的安排在裏邊。你哪怕是為了調整寫作節奏,也是一種安排。如果跟你想表達的整件事情無關,那這個細節就是無效的,它隻會讓你的文章變得拖遝。所以學會使用有效細節是件重要的事情。

怎麼才能找到有效細節呢?還是觀察。我要寫這件事情,那麼整件事情的框架想表達什麼?我觀察到的這個細節是不是在框架之內?如果在,這個細節就是有效的;如果沒關係,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改別人的稿件時,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簡潔、簡潔、簡潔,準確、準確、準確”。

“簡潔”容易理解。很多時候,我不能忍受同一個句子裏麵有兩個“的”。我發現,年輕作者寫東西,習慣用自己的口語或者腦子裏想的話。我改稿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合並同類項。

所謂“準確”,就是你表達一種意思,描述一個物件,講述一件事情、一個情感等都要做到準確。當然,表達準確的情感比較難。有一個例子就是使用動詞的不準確。我不知道是不是互聯網的關係,因為寫評論也好,寫別的也好,口語化的問題都非常嚴重。口語當中使用的動詞常常是不準確的。比如“我有什麼什麼”,那一個句子裏他都會寫成“這所大學有多少多少人”“這個國家有一些什麼什麼”。

“有”字是非常弱的動詞,它可以改變成其他的動詞,比如“這個國家設立了多少多少機構”,總會有一些更加精準的動詞去表達。我們現在對動詞的使用非常弱,經常是用一些口語、常用詞、通俗詞帶過。但是一個句子裏沒有動詞,就跟人沒有骨頭一樣,不好看。

我有次在節目當中推薦《古文觀止》,當時一起做節目的人覺得我有點裝,為什麼拿出這種書來說。我隻是想要表達,中文的動詞是非常有意思的。我曾經跟一個法國的漢學家討論,有什麼是非要用中文來表達的?他是法國人,中文非常好。我一直不明白外國人為什麼要學漢語?他就說你們中文的動詞非常有意思,比如“托”和“握”一個杯子。這兩個詞在法語和英文中都沒有辦法去表達,他就認為這個動詞是非常精準的。還有“想”,即“think”,英文當然對照的有不同的“想”,但是中國人的“想”,有“念”“掂量”等,這種表達的層次是非常豐富的。

當然,是不是為了那麼豐富、精致的東西,就要下很多苦功學中文?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我隻是想說,我們現在常常忽視了動詞的使用。動詞的使用會使你整個句子變得有骨頭,會跟別人的看起來不一樣。它能夠撐得起來,非常有力,而簡潔有力的表達才是最好的。

關於寫作的困擾

我近幾年寫作頻次稍微少了一點,是因為我有些困擾。

現在寫東西、寫評論的人太多,大家都有意見,滿天飛的都是意見。那我常常會覺得,還會缺我一個人去說嗎?因為我的原則是,我不懂的東西,我是不會去說的。哪怕是在我的領域裏麵,隻要有一點不懂,我都很怕去寫。

我之前在劍橋上學的時候,有一位教美國曆史的老師,他是非常厲害的專家,一輩子研究美國曆史。我問他,能不能跟我聊聊中美關係?他說,這怎麼可以,我是研究美國曆史的,中美關係不在我的研究範圍內。你看就這一條界線他都不可以過。他的意思就是說,聊天可以,但你不可以把我的意見當作觀點去發表。他說,我真的不懂。所以對他來說,在學術裏邊,楚河漢界是很清楚的。

在我們今天,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難得。大家跨界,隨便評論,意見滿天飛。我常常覺得,是不是大家都滿足於這種二手知識?

很多人說,這種現象是因為老百姓喜歡聽這樣的意見,覺得淺顯易懂。我常常懷疑這種說法。因為真正的觀點,其實並不見得是大家聽不懂的。而且如果是真正懂的人,他看問題的框架就已經跟業餘者是不同的。所以我常常覺得現在其實比較喧囂。我也寫得比較少了。

當然有很多朋友跟我說,你不能夠放棄寫作,你還是要繼續去寫。

2014—2016年間,我一直在嚐試非虛構寫作。這一塊,其實對我來說是很累的,你需要去采訪,去經曆,你寫的時候更累。有時候寫一篇文章,真的就要幾個月,而且是每天固定的時間,去圖書館裏麵坐下來。最痛苦的是剛開始要寫的時候,從一張白紙開始建構。那個時候就是抓耳撓腮,特別痛苦,不知道怎麼繼續下去。有時候對著一張空白的屏幕,真的不知道自己要坐多久。而且必須要把網絡切斷,不然的話,你一定會幹一些其他無關的事情,然後時間就過去了。那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真的像蛻皮一樣。

當你這篇文章寫得七七八八了,最後去潤色,去打磨時,那個過程我覺得非常開心,因為這時你已經寫得比較滿意了。修改的時候,因為東西都在那裏了,你就不用花太大力氣,反而會比較享受那個推敲的過程。

我的寫作習慣

每次出去我都會帶筆記本,而且我的經驗是,我去采訪會穿那種褲腿側麵有口袋的褲子,筆記本剛好能塞到裏麵去,所以一定要有隨時可用的筆和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