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記者如何找選題、做采訪、寫作(1 / 3)

比如李海鵬的《車陷紫禁城》,批判北京的城市美學,寫大城市的焦慮感,描述的卻是一輛堵在車流中的出租車。他寫舉國體製,隻是講了一個舉重冠軍在貧病交加中孤獨死去的故事。再比如《冰點周刊》記者林天宏的《回家》,在汶川地震導致的數萬個死難故事中,隻寫了一對夫妻不顧震後山路艱險,堅持將死於校舍垮塌的兒子背回家的故事。

這不是孤注一擲,而是源自《冰點周刊》編輯部一段時間以來的選題思路:尋找時代的經典意象。具體到這場堪稱“國殤”的災難,用《冰點周刊》時任主編杜湧濤的話說,“再廣大的悲傷也比不上一個具體而微的悲傷”。

一篇好的非虛構故事一定是一個具體而微的故事,但並不是所有具體而微的故事都值得寫,這其中還是有一定標準的。這個故事一定不止於故事本身,它要有一定的延展性,足夠有意味,有豐富的意義指向。

比方說,你現在手頭有兩張紙,上麵各有一個差不多大的孔,但同樣是孔,它們生成的原因不一樣。一個孔可能是被一根針捅破的,它承載的意義就比較單薄。另一個是放在陽光下,拿放大鏡把陽光聚焦之後燒出的一個孔,它背後蘊含的東西就非常豐富。它背後是一個龐大星球的光線折射原理。它們指向的內涵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故事要足夠有意味,要有豐富的指向,這個“指向”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性本身,能夠幫助你去理解人性、社會、時代。能夠引發讀者共情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共情就是讀這篇文章時,會深刻地喚起你內心的情感,並且讓你覺得主人公的命運與自己的命運發生了聯結,進而讓你反觀自身的情感、命運。這就是好的作品。

可以稱之為“共情”的情感可以是多樣性的。它可能是悲傷、喜悅、恐懼、憤怒,隻要它能夠有效地喚起讀者的情感,而且這種情感是真正令你回味、思考的,而不是像網絡小說或者爆米花電影,那種很直接但很短暫的情感。我所說的“共情”是真正擊中一個人內心,喚起他深層情感的東西。

古今中外無數的故事,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主題、邏輯框架、發展進程,但實際上它存在一個共通規律,所有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它寫的一定是一個遭遇困境的人,如何去應對他所遇到的困境。這是古今中外、古往今來所有好故事共同的特征。

把人物的困境細分,可以分為兩個層麵,即外部世界的困境和內心世界的困境。人麵臨的困境,從大類來講就分為這兩種。外部世界的困境非常好理解,比如這個人失戀了,被“炒魷魚”了,生病了,和朋友鬧翻了。所有這些外部世界的困境最終都會歸結於人內心的困境。在外部世界遭遇的種種問題會使這個人產生內心情感的衝擊,產生痛苦、煩惱。這就是人內心的困境。

比如李海鵬的《車陷紫禁城》,批判北京的城市美學,寫大城市的焦慮感,描述的卻是一輛堵在車流中的出租車。他寫舉國體製,隻是講了一個舉重冠軍在貧病交加中孤獨死去的故事。再比如《冰點周刊》記者林天宏的《回家》,在汶川地震導致的數萬個死難故事中,隻寫了一對夫妻不顧震後山路艱險,堅持將死於校舍垮塌的兒子背回家的故事。

這不是孤注一擲,而是源自《冰點周刊》編輯部一段時間以來的選題思路:尋找時代的經典意象。具體到這場堪稱“國殤”的災難,用《冰點周刊》時任主編杜湧濤的話說,“再廣大的悲傷也比不上一個具體而微的悲傷”。

一篇好的非虛構故事一定是一個具體而微的故事,但並不是所有具體而微的故事都值得寫,這其中還是有一定標準的。這個故事一定不止於故事本身,它要有一定的延展性,足夠有意味,有豐富的意義指向。

比方說,你現在手頭有兩張紙,上麵各有一個差不多大的孔,但同樣是孔,它們生成的原因不一樣。一個孔可能是被一根針捅破的,它承載的意義就比較單薄。另一個是放在陽光下,拿放大鏡把陽光聚焦之後燒出的一個孔,它背後蘊含的東西就非常豐富。它背後是一個龐大星球的光線折射原理。它們指向的內涵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故事要足夠有意味,要有豐富的指向,這個“指向”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性本身,能夠幫助你去理解人性、社會、時代。能夠引發讀者共情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共情就是讀這篇文章時,會深刻地喚起你內心的情感,並且讓你覺得主人公的命運與自己的命運發生了聯結,進而讓你反觀自身的情感、命運。這就是好的作品。

可以稱之為“共情”的情感可以是多樣性的。它可能是悲傷、喜悅、恐懼、憤怒,隻要它能夠有效地喚起讀者的情感,而且這種情感是真正令你回味、思考的,而不是像網絡小說或者爆米花電影,那種很直接但很短暫的情感。我所說的“共情”是真正擊中一個人內心,喚起他深層情感的東西。

古今中外無數的故事,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主題、邏輯框架、發展進程,但實際上它存在一個共通規律,所有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它寫的一定是一個遭遇困境的人,如何去應對他所遇到的困境。這是古今中外、古往今來所有好故事共同的特征。

把人物的困境細分,可以分為兩個層麵,即外部世界的困境和內心世界的困境。人麵臨的困境,從大類來講就分為這兩種。外部世界的困境非常好理解,比如這個人失戀了,被“炒魷魚”了,生病了,和朋友鬧翻了。所有這些外部世界的困境最終都會歸結於人內心的困境。在外部世界遭遇的種種問題會使這個人產生內心情感的衝擊,產生痛苦、煩惱。這就是人內心的困境。

在書寫“冰與火之歌”係列時,喬治·馬丁引用了福克納的一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人類內心衝突是真正且唯一值得書寫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