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晉語四(3 / 3)

董因迎公於河,公問焉,曰:“吾其濟乎?”對曰:“歲在大梁,將集天行。元年始受,實沉之星也。實沉之墟,晉人是居,所以興也。今君當之,無不濟矣。君之行也,歲在大火。

大火,閼伯之星也,是謂大辰。辰以成善,後稷是相,唐叔以封。《瞽史記》曰:嗣續其祖,如穀之滋,必有晉國。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謂天地配亨,小往大來。今及之矣,何不濟之有?且以辰出而以參入,皆晉祥也,而天之大紀也。濟且秉成,必霸諸侯。子孫賴之,君無懼矣。

公子濟河,召令狐、臼衰、桑泉,皆降。晉人懼,懷公奔高梁。呂甥、冀芮帥師,甲午,軍於廬柳。秦伯使公子縶如師,師退,次於郇。辛醜,狐偃及秦、晉大夫盟於郇。壬寅,公入於晉師。甲辰,秦伯還。丙午,入於曲沃。丁末,入絳,即位於武宮。戊申,剌懷公於高梁。

初,獻公使寺人勃鞮伐公於蒲城,文公逾垣,勃鞮斬其袪。

及入,勃鞮求見,公辭焉,曰:“驪姬之讒,爾射餘於屏內,困餘於蒲城,斬餘衣袪。又為惠公從餘於渭濱,命曰三日,若宿而至。若幹二命,以求殺餘。餘於伯楚屢困,何舊怨也?退國語而思之,異日見我。”對曰:“吾以君為已知之矣,故入;猶未知之也,又將出矣。事君不貳是謂臣,好惡不易是謂君。君君臣臣,是謂明訓。明訓能終,民之主也。二君之世,蒲人、狄人,餘何有焉?除君之惡,唯力所及,何貳之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伊尹放太甲而卒以為明王,管仲賊桓公而卒以為侯伯。幹時之役,申孫之矢集於桓鉤,鉤近於袪,而無怨言,佐相以終,克成令名。今君之德宇,何不寬裕也?惡其所好,其能久矣?君實不能明訓,而棄民主。餘,罪戾之人也,又何患焉?且不見我,君其無悔乎!”

於是呂甥、冀芮畏偪,悔納文公,謀作亂,將以己醜焚公宮,公出救火而遂殺之。伯楚知之,故求見公。公遽出見之,曰:“豈不如女言,然是吾惡心也,吾請去之。”伯楚以呂、郤之謀告公。公懼,乘馹自下,脫會秦伯於王城,告之亂故,及己醜,公宮火,二子求公不獲,遂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公入,乃求見,公辭焉以沐。謂謁者曰:“沐則心覆,心覆則圖反,宜吾不得見也。從者為羈絏之仆,居者為社稷之守,何必罪居者!國君而讎匹夫,懼者眾矣。”謁者以告,公遽見之。

國語元年春,公及夫人嬴氏至自王城。秦伯納衛三千人,實紀綱之仆。公屬百官,賦職任功,棄責薄斂,施舍分寡。救乏振滯,匡困資無。輕關易道,通商寬農。懋穡勸分,省用足財、利器明德,以厚民性。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昭舊族,愛親戚,明賢良,尊貴寵,賞功勞,事耇老,禮賓旅,友故舊。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韓,實掌近官。諸姬之良,掌其中官。異姓之能,掌其遠官。公食貢。

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財用不匱。

冬,襄王避昭叔之難,居於鄭地汜。使來告難,亦使告於秦。子犯曰:“民親而未知義也,君盍納王以教之義。若不納,秦將納之,則失周矣,何以求諸侯?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將焉依?繼文之業,定武之功,啟土安疆,於此乎在矣!君其務之。”公說,乃行賂於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以啟東道。

二年春,公以二軍下,次於陽樊。右師取昭叔於溫,殺之於隰城。左師迎王於鄭。王入於成周,遂定之於郟。王饗醴,命公胙侑。公請隧,弗許。曰:“王章也,不可以二王,無若政何。”賜公南陽陽樊、溫、原、州、陘、絺、組、攢茅之田。

陽人不服,公圍之,將殘其民,倉葛呼曰:“君補王闕,以順禮也。陽人未狎君德,而未敢承命。君將殘之,無乃非禮乎!陽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師旅,樊仲之官守焉,其非官國語守,則皆王之父兄甥舅也。君定王室而殘其姻族,民將焉放?

敢私布於吏,唯君圖之!”公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陽人。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而去之。諜出曰:“原不過一二日矣!”軍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門,而原請降。

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公率齊、秦伐曹、衛以救宋。

宋人使門尹班告急於晉,公告大夫曰:“宋人告急,舍之則宋絕。告楚則不許我。我欲擊楚,齊、秦不欲,其若之何?”先軫曰:“不若使齊、秦主楚怨。”公曰:“可乎?”先軫曰:

“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分曹、衛之地以賜宋人。

楚愛曹、衛,必不許齊、秦。齊、秦不得其請,必屬怨焉,然後用之,蔑不欲矣。”公說,是故以曹田、衛田賜宋人。

令尹子玉使宛春來告曰:“請複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國語圍。舅犯慍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必擊之。”

先軫曰:“子與之。我不許曹、衛之請,是不許釋宋也。宋眾無乃強乎!是楚一言而有三施,子一言而有三怨。怨已多矣,難以擊人。不若私許複曹、衛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公說,是故拘宛春於衛。

子玉釋宋圍,從晉師。楚既陳,晉師退舍,軍吏請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師老矣,必敗。何故退?”子犯曰:“二三子忘在楚乎?偃也聞之:戰鬥,直為壯,曲為老。未報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眾莫不生氣,不可謂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退三舍避楚。楚眾欲止,子玉不肯,至於城濮,果戰,楚眾大敗。君子曰:“善以德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