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科考風雲(1 / 2)

此時,紫禁城外廷的武英殿內,大明帝國的太子朱瞻基端坐在寶座上,麵色冷峻,凝聽自己的心腹重臣說這一件極為重要的大事。

朱瞻基為人性子溫和,也能信任下屬,很多國事他都願意交給屬下去完成,自己再給點批閱意見,這樣的不斷他這個太子不會事事躬親,而下屬也能他的信任,而賣力的為國事操勞,所以,從四月到南京,一切政務都在他的處理下,一切有條不紊,彰顯章法。

但今日的這件大事,是關乎國運,那些文武百官可幫不得忙,所以他要親自過問。

南京各地的文武百官,勳卿國戚蹕集,待太監呼喊後,百官行禮站定。

太子監國可以東宮官屬為處理全國政務之官員,采用太子係統的恭公文格式向全國發,南京作為陪都,官職比北京的官員也多了些,朱瞻基今年雖二十八歲,但自小就受到永樂皇帝喜愛,對其悉心教導,心智,威嚴,早已不隻是一個二十八歲的年輕人,相反早慧的他,早已具備了一個帝王應有的威嚴,心智,此時他端坐在高高的禦座上,略顯稚嫩的臉頰上,透著一股剛毅,眼裏透著自信,讓人不敢小視。

文武百官沒人因為太子年輕生出小視之心,相反,他們神色更加謹慎,禮儀更加周到,沒人因為這位太子的年輕,而有一絲的怠慢,文武兩班群臣,按照官職大小,整齊站立,躬身行禮。

朱瞻基居高臨下的掃視了一眼腳下站立的百來個大大小小的官職,心頭湧出一股自豪之感來,重重的吐了口氣,對著身旁的太監道:“開始吧!“

你太監上前一步,將手中佛塵揚起,高聲道:“議事開始!“

尖銳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裏久久回蕩,原本寂靜無聲的大殿,因為這太監一句話,微微有了幾分生氣,不少人竊竊私語起來。

今日朱瞻基議論的一件大事,是為了今年的科考案。

大明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又叫鄉闈。

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所謂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隻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製,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製義、製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複收大結,考生能否高中,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

科舉自洪武三年實施以來,經過不斷改進,到洪武十八年明tai祖定下考官人數,主考二人,同考官八人。其他又有會試提調官、收掌試卷官、彌封官、眷錄官等等,體製十分完備,可以說在這種完美的製度下,大明的科舉相對於唐代科舉要公正得多。

但世間哪有絕對的公正,科舉聯考,說來是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是平等取士,其實不然,別說按省分配錄取比例,便是試提調官、收掌試卷官、彌封官、眷錄官等等就有不少漏洞,這一次的科舉案就因為南北不均引起來的。

說起來,這種案子不是第一次,洪武三十年就發生過震驚天下的“南北案“。

洪武十三年三月初五,京城南京舉行了明朝開國以來的第九次科舉考試。考試之後,在貢院街放榜。熙熙攘攘的舉子都在看榜,落選舉子中忽然有人高聲質疑:“錄取的貢生全為南方人,北方人上榜的一個也沒有。”

大家仔細一看,果然如此。

落榜中有人便想到了主考官,便在人群裏大聲叫到:“正副主考都是南方人,是南方人壓製北方人!”

這一喊,是一石激起了千層浪,群情激憤的士子到禮部衙門討個說法,禮部初始不以為意,但很快,南京的街頭巷尾貼滿了匿名的傳單,指責主考官員隻選拔南方人,其中必有隱情。人人不滿,在禮部門前鬧事,事件越演越烈,禮部官員不敢隱瞞,向皇帝上了奏本,陳述此事。

朱元璋知道這樣的考試結果,心中大怒震怒,同時也懷疑三名南方籍的主考官有徇私舞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