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大明二品高官,楊崢思索的不是一場戰事的成敗,而是通過這場戰事,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一舉消去大明最在意的隱患,這個機會未必是走上大唐的路子,但一定是和睦相處的,事實上在這一點上,朱棣也曾積極做過努力,永樂初年,韃靼、瓦剌同時遣使入貢,朱棣熱情接待,其後又利用經濟手段大力拉攏蒙古各部,永樂六年朱棣下令在西北設置多處“馬市”,用以招募蒙古部落,他還在邊境劃撥土地,招撫歸降的蒙古人。永樂七年,先是韃靼“國公”阿灘布花率部歸降,繼而韃靼“丞相”暫卜率眾三萬歸附寧夏,朱棣皆“宴厚勞之”。明軍還時不時在邊地招募蒙古人從軍,授予官職且賜予漢名,即使偶爾出現歸附後叛亂的情況,朱棣的態度也相當寬容。
永樂八年,蒙古歸附首領虎保誤信流言,率部叛逃,朱棣禁止明邊軍追殺,並派使者騎快馬追上虎保,宣布赦免其罪過,並表示“來去自由”,感動得虎保最後率部南歸,後被安置在甘肅臨洮一帶定居,此後為保衛邊疆出生入死,終生對大明忠心耿耿。懷柔之下,終明一世,蒙古人南下歸附的事件史不絕書,朱棣的永樂時代尤其多。
至於蒙古三部中力量稍弱的兀良哈,因跟隨朱棣參加“靖難之役”立功頗多。戰後,朱棣將寧王南遷至江西,把原屬寧王的大寧地區盡數劃撥給兀良哈三衛,並於永樂三年在吉林開原設立馬市,開展貿易,到永樂十一年,數次遭明王朝沉重軍事打擊的韃靼部“太師”阿魯台,接受了明朝“和寧王”的冊封。至此,從朱元璋到朱棣,將近四十年的苦心經營,韃靼、瓦剌兩部皆接受明王朝的“封號”從而建立了蒙古各部相互牽製且由明朝“垂拱而治”的統治體係。然而蒙古局麵變數太多,朱元璋、朱棣一手打造的互相牽製的局麵,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隨著永樂初年,蒙古人在邊疆騷擾的次數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加上朱棣本人的軍事天才,給了朱棣極大的信心,最終親手將自己小心維持的了四十年的政治體係打破,開創了與蒙古彼此爭鬥不休的局麵,並且延續到明末,不得不說一個巨大的遺憾。
楊崢思索得正入神,腦海裏的那點模糊的影子,似是有了具體的輪廓,正要進一步深入,看能不能更具體一些,忽聽得唉喲一聲,突如其來的驚叫,把他嚇了一大跳,腦海裏的那點模糊的影子,經過這麼一嚇,跑得無影無蹤,楊崢倒也不在意,反正日子還長,今日想不出來,大不了明日再繼續,再退一步說,反正自己的是來打仗的,能打贏就好,管那麼多幹嘛。
這麼一想,心頭頓時釋然了不少,側目看去,便見沈豔秋捏著衣衫的左手手指一端,湧出了米粒大小的血珠,晶瑩透亮,十分顯眼。
不用說被針頭紮到手指了,楊崢看著有趣,哈哈一笑,道:“小小繡花針,用起來不如你的寶劍順手吧?”
沈豔秋瞪了他一眼,將手指放在嘴裏吸允了片刻,重新開始針線,隻可惜這活兒終究比不了手中的那把長劍,剛殺入衣衫,尚未來得及拉扯,便又是一聲驚叫,鮮紅的血珠,讓沈豔秋有些氣惱,嘟噥道:“小小繡花針,竟是這麼難?”
楊崢...[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