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四章 重盾與利矛(2 / 2)

戰術決策過程,每一刻都在爭分奪秒,龐大航母上的夜間作業也一點都沒停歇。

在高威脅海域航行,位於編隊南北兩翼的“約翰*肯尼迪”與“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都在間斷放飛“雄貓”與“大黃蜂”、同時回收巡航過一定時間的戰機,以典型防空反潛陣型前進的三航母戰鬥群逐漸改變航向,準備在一段時間的偏南航行後折返,借助呼嘯北風形成逆風態勢,為接下來放飛大機群做好準備。

夜幕沉沉,在這場注定要由艦載航空兵唱主角的戰鬥中,黑漆漆的波濤洶湧之下,雙方潛艇的活動也一樣頻繁。

入夜之後,暫時得不到巡邏機的支持,u.s.navy的三艘“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在己方編隊前方一百五十海裏左右距離遊逛;如果要防範俄國人的巡航導彈潛艇偷襲,一百五十海裏的距離並不夠遠,不過在對手的強大攻潛態勢下,進一步以水下力量延伸反潛防禦圈又過於危險,權衡利弊之後,美國人還是挺自信的沒有這麼做。

結合戰前的情報研判,司令部的將軍們現在認為,就算伊萬的核潛艇偷偷接近了航母編隊外圍,得不到目標諸元的話,也沒法發射導彈,至於依賴其他平台中繼導引,隻要能保證天上沒有俄國偵察機徘徊就一切好說。

眼見宿敵亮出長刀,一邊緊張準備還擊,美國海軍的龐大艦隊正在黑夜中磨刀霍霍,準備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夜中與俄國人決一死戰。

與此同時,就在引擎尾焰明亮、變後掠翼平展的tu-22m3機隊一路向東、飛越鄂霍次克海進入大洋之時,北海道北部空域正爆發一場激戰,巡曳在西北太平洋的紅海軍艦艇編隊也做好了戰鬥準備,前出部署的水麵戰鬥群與海空戰鬥群前後分離,各自依靠主力戰艦上的mr-800遠程警戒雷達掃掠天空,準備對抗必然會到來的美軍戰機空襲。

海洋上的艦隊決戰,在艦載航空兵大行其道的年代,水麵艦艇的防禦思路大概也是“戰鬥機、艦空導彈與近防炮”的三位一體。

對太平洋艦隊來講,和平常單純依賴水麵艦艇的作戰模式不一樣,這次前方的水麵戰鬥群可以得到兩艘重型載機巡洋艦的空中支援,如果指揮官打算來一場豪賭,甚至可以直接下令水麵戰鬥群全員突擊,依靠載機巡洋艦的空中遮蔽迫近美軍航母戰鬥群,一旦進入重型反艦導彈的射程覆蓋區,也定位了敵艦隊的位置,就可以立即發動密集的反艦導彈齊射,那樣美國人的艦隊就隻有死路一條。

當然,這種情況實際上並不會發生,麵對蜂擁而至的導彈戰艦、潛艇,生死攸關之下,美軍必定會全力阻擊,一方是戰鬥機加艦空導彈,另一方則是數量更多的戰機和空射反艦導彈,這樣打下去情況殊難預料,掌控戰場主動權的紅海軍不會如此冒險。

時間一點點接近午夜,大洋上航行的一艘艘戰艦甲板上,幾乎伸手不見五指,海浪拍擊與北風呼嘯一刻不停;在這浩瀚無垠的茫茫大海之中,通過自動航行控製係統保持各艦間距十到十二公裏,紅海軍水麵戰鬥群以防空陣型保持戒備,編隊中央呈“品”字型布置的三艘1164型導彈巡洋艦,每一時刻都保證至少一部mr-800遠程警戒雷達開啟,為艦隊提供五百千米高空空情預警。

除此之外,包括1164、956/956e在內的防空作戰艦艇,位於主桅r-700/710警戒雷達也在編隊統一部署下間隔開機,為艦隊提供三百千米高空空情、四十五千米內超低空空情警戒,一旦發現敵機蹤跡,就立即按照自動化防空體係的指揮統一接敵。

在這一套防空作戰體係中,與美國海軍的全“宙斯盾”艦隊不同,紅海軍的艦空導彈大致有三種類別,1164型導彈巡洋艦上的5v55k/l屬於中高空、遠程導彈,負責將來襲敵機壓製到中低空,956/956e驅逐艦上的3m80屬於中低空、中近程導彈,負責攔截被1164型驅趕到中低空的敵機、還有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各艦上配備的近程導彈則主要用於自身防禦,和速射炮一起構成艦艇的最後一道安全屏障。(未完待續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