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李治與皇後武氏笑完後,才意識到麻煩大了!
明天讓誰去破解這第二與第三道難題?
李治問上官儀道:“上官愛卿,依你看此事該如何辦?”
上官儀答道:“臣以為,這第二道難題並不難破解,關鍵是這第三道難題,依臣看來,這第三道根本就是一個無解之題;
偏偏這吐蕃使者又要求必須是同一個人同時破解後兩道難題,這壓根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任務,臣沒有辦法!”
上官儀連連搖頭,表示自己無能為力。
見狀,李治又不自覺地看向皇後武氏,武氏也隻能微微搖頭,“陛下都沒有辦法,媚娘我又能如何!
唯今之計,隻有盼望狄小子能夠及時醒來,讓這個鬼點子多的小子看看,有無手段解這第三題。”
李治點頭,表示同意,他又想了想,當即就決定讓太醫署的太醫正、太醫丞等一眾人都跟上官儀回府,並表示要不惜任何代價,一定要設法在翌日辰時之前,讓狄光嗣蘇醒過來。
你道李治為何肯如此下本錢?
蓋因吐穀渾的戰略位置太過重要,一旦吐穀渾被吐蕃合法占領,不僅大唐的隴右、河西與劍南、鬆州等地可能遭到吐蕃無休止的襲擾,而且安西四鎮所在的西域之地也將成為飛地,彼時西域和唐朝本土的聯係將被徹底切斷;
那時,隴右、西域之地還能歸大唐所有嗎?
欽陵此行的目的就是趁唐王朝邊患未平之際,迫使唐王朝承認吐蕃對吐穀渾的合法占領,進而徹底將吐穀渾變為吐蕃屬地,其用心不可謂不精妙!
或許有人會說,為什麼不用戰爭說話?偏偏要去答應解什麼難題?因為,皇帝李治深知,現在絕對不能再和吐蕃開戰。
要知道,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大唐王朝的軍事重心位於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這一年,唐軍剛剛拿下百濟,卻還沒有完全控製百濟,更何況百濟北邊還有一個更加強大的高句麗等著唐軍去征服呢。
加之,東突厥剛剛平定不久,其內部各個部族矛盾仍然非常尖銳,剛剛設立的都護府和都督府對突厥人的掌控力還非常薄弱,尚不能有效製約,從而導致一些部族時常進犯唐王朝的河東之地,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朝廷才在並州太原置大都督府,節製統轄河東兵力,以備不測!
也就是說,大唐現在不能和吐蕃開戰,也沒有人力、物力和財力去支撐一場唐蕃戰爭,吐蕃大論祿東讚和其子欽陵也正是看到了這些,認定唐蕃不會開戰,才敢在大唐朝廷麵前表現地咄咄逼人,更是逼迫唐廷允許吐蕃在河源赤水地區放馬,以此來合法地占領吐穀渾!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皇帝李治與皇後武氏都知道,打是不可能打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狄光嗣順利解開吐蕃使者欽陵提出的所謂三個難題,隻有這樣,吐蕃才無話可說;
當然,如果狄光嗣能夠像第一回合那樣,不僅成功地輕而易舉地就破解了難題,還能順帶奚落奚落吐蕃使者欽陵一行人,那麼這樣就更加喜聞樂見了!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狄光嗣能夠按時醒過來,否則恐怕也隻能任由吐蕃合法占領吐穀渾了。
上官儀一個人入宮,卻帶走了五六個太醫署的太醫,這可是極不尋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