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想出了一個看似萬無一失的好點子,唐高宗李治很滿意,長安城暫時安全了,他也不用背著罵名放棄西京長安跑到東都洛陽去。
長安作為大唐王朝的開國之都,政治意義,軍事意義,經濟意義都非比尋常。
大唐長安城最初開始營建於隋文帝時期,建造初始,為了有別於漢魏長安,特地在龍首塬上重新選址開建新城,初名大興城,曆經隋末之亂後,起家於並州太原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帶朝換代,奪楊氏大隋江山,建國於關中長安,國號為“唐”。
如果說並州是李唐的根,那麼關中長安就是李唐江山這顆參天大樹的主幹,沒有長安,李唐不可能一統寰宇,李治雖然軟糯,但他也幹不出貿然棄幹逐枝的蠢事。
秦嶺橫亙在南,黃河彎曲在北,把整個關中地區圍在其中,這也是關中號稱“四塞之地”的緣由,隻要握有“四關一津”的控製權,則戰略主動權盡入關中勢力之手。
關中勢力可隨時出散關,武關,蕭關,潼關,蒲阪津進攻,關東山東勢力若要進攻關中,則需付出很大代價,秦國就是這樣耗死關東六國的。
秦國東出函穀,以一國抗六國,最終掃清六合,漢劉邦以三秦故地力扛英雄蓋世的楚霸王項羽,北周皇帝宇文邕依仗關中地利並吞高氏北齊,一統北方,因此,如果欲在軍事上爭得主動權,關中必不能棄。
再有,長安不僅是政治中心,更是經濟中心,其經濟地位一點不遜於洛陽,揚州,益州等地,長安的人口,商業,手工業在當時來說就是世界獨一份。
基於政治,軍事,經濟等因素考量,關中長安必定不能丟!
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裴行儉僅僅是為這種大勢找了一個目前看起來說服力很強的理由,故而很快就得到普遍響應,連原本心中小九九發作的許敬宗都不敢再提放棄長安。
狄光嗣的胃口又被上官儀吊了起來,上官儀隻好繼續說下去。
“反對這樣做的不是別人,就是一直在旁說話不多的袁天罡,他堅決反對將關中重兵集中於東西兩線,但沒人看重他的意見。”
聽到這裏,狄光嗣很是不解,上官儀說到現在他也聽不出長安調兵之事如何牽扯上狄仁傑的,關中的兵與狄仁傑沒有任何關係,調與不調都和狄仁傑無礙。
“舅公,關中調兵又怎麼會牽扯上河東呢?”
狄光嗣急切發問,已經離座的上官儀背著手,背對著狄光嗣,再一次開口。
“說到底,整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袁天罡這個牛鼻子。袁天罡見眾人絲毫不在意他的阻攔,就退而求其次,他認為僅僅調動關中的府兵還不足以屏藩長安,須將河東之地的府兵也抽調半數來拱衛西京,許敬宗這個老賊想都沒想就毅然附和,縱使老夫百般阻攔,也是徒勞。”
“袁天罡?”
“最終決策商定後,政事堂挑燈夜戰,加班加點,聯合兵部發出了數道調令,著關內道各折衝府的折衝校尉,果毅都尉在一個月之內率領麾下府兵趕至長安。
而欲調河東之兵,必先經過並州大都督府,你爹貴為都督府長史,自然逃脫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