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沒想到這文聘竟然會這麼說,也是大吃一驚,但轉而又是鎮定了下來繼續說道:“將軍所言隻說對了一半,你我雖然都是荊襄之人,但是這劉表並非荊襄之人,劉表當初不也是單騎入城,再加上蔡氏蒯氏以及將軍等一幹荊襄重臣才得到這荊襄之地嗎?”
魏延說的倒是十分準確,這早年的劉表倒也是一個人物,年輕時候位列八俊,當時東漢桓帝、靈帝時期,宦官專權,敗壞朝政,禍亂天下。許多正直的貴族、士人、太學生體看不過眼,自發組成特殊的名士群,對之進行激烈的抨擊。
這些名士品德高尚,時稱君子,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等稱號。
“三君”指竇武、劉淑、陳蕃三人,為“一世之所宗”;
“八俊”指李膺為首的八人,為“人之英”;
“八顧”指郭林宗為首的八個人,為“能以德行引人者”;
“八及”指張儉為首的八個人,為“能導人追宗者”;
“八廚”指度尚為首的八個人,為“能以財救人者”。
在第二次黨錮之禍中,26歲的劉表遭到追捕,四處逃亡,過上了十六年之長的流亡生涯,風霜江湖,顛沛流離。
後來黃巾起義爆發,朝廷被迫解除黨禁,劉表被大將軍何進征辟為掾屬,在大將軍內任屬官,管理兵事。
此年,劉表已經42歲了。董卓入朝,廢少帝、立獻帝,引發了一場亂世大洗牌。
這其中,袁紹出奔冀州投靠了冀州牧韓馥;袁術則出奔南陽投靠南陽太守張谘,各自結連地方勢力對抗董卓,從而就有了關東諸侯聯兵討伐董卓的大型軍事行動。
董卓一看袁術要坐大,連呼不好,決定派一個人搶先前去接管荊州。
董卓認為,關東諸侯打出的旗號是衝自己來的,尚不敢明目張膽地討伐皇室劉家,劉表既屬皇室劉家宗親,又是“八俊”名士,還在何進手下當過差,跟關東諸侯套得上那麼一點點交情,估計關東諸侯礙於情麵,還不至於公開下黑手。另外,劉表沒什麼執政經驗、缺乏政治背景,自己可以控製,可以在關東諸侯身後埋了一根刺。
不過,董卓能給劉表的,隻是一道代表漢政府頒發的荊州刺史委任狀,沒派一兵一卒作為支持。
實際上,當時袁術屯兵於魯陽,手下擁有所有南陽之眾。吳人蘇代為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縣長,各據民兵而於當地稱霸,劉表如果帶的人多了,行動目標龐大,很可能遭到這些反動勢力的攔截。
所以,劉表對董卓安排並無任何不滿,反而歡天喜地,喬裝改扮,單馬入荊州。
人是到了荊州了,但時局動蕩,漢政府對地方的控製疲軟無力,偏偏荊州又處於夷漢雜處的荒蠻地區,許多被稱為“宗賊”的地方豪族勢力縱橫割據,而他劉表除了一張“荊州刺史”的委任狀,既無錢也無兵,在當地也沒有任何人脈資源,能立得定腳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