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梁啟超:終身學習,永遠超越自己(2 / 3)

我們來從正史記載看一看梁啟超到底有多優秀。梁啟超出生於1873年2月23日。1884年,11歲的梁啟超就中了秀才,3年後進入廣東最好的學府——學海堂讀書。17歲時,梁啟超就中了舉人。後來,他和康有為一起進京考進士,當時的主考官看了兩人的卷子,覺得康有為是老師,文章一定寫得比學生好。為了照顧學生,就把寫得不好的那篇文章放在了前麵。結果出榜之後才發現,好的那篇文章正是梁啟超寫的。副主考官李文田覺得梁啟超前途無量,就把女兒李惠仙許配給了他。

梁啟超這樣優秀,並不是因為家裏培養得好。他的祖父梁唯清隻是個秀才,一輩子都是個八品芝麻官,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縣教育局局長。他家祖上都是農民,直到爺爺這輩才做了官。梁啟超的父親叫梁寶瑛,也隻是個秀才,做了一輩子私塾先生。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梁啟超和康有為流亡到了日本。他們原本一點日語都不會,但是梁啟超竟然在去日本的船上就學會了日語。因為日語裏有大量的漢字,他又學了一些基本的日語假名,就能把日語讀個八九不離十了。後來他還寫了一本《和文漢讀法》,教中國人學習日語。

但是如果你覺得,梁啟超隻是因為聰明,才選擇成為變色龍,這種理解就太淺薄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今天身處的時代和梁啟超的那個時代很像。雖然我們的政治環境沒有那樣風雲變幻,但是生活每天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有這樣一個數據:美國大約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一般的跨國公司平均壽命為10~12年,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40~42年,10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30年,隻有2%的企業能夠生存超過50年。

所以,在這種新事物層出不窮的年代,隻有向梁啟超學習,才能夠活下來,並立於不敗之地。如果認為梁啟超的成功是偶然,那麼我們可以看看他同時代的其他人,真的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不為過去牽絆,永遠向前看

首先來看梁啟超的老師康有為。不得不說,康有為也是一代奇才。康有為的很多思想,放在今天依然很有啟發。雖然戊戌變法失敗了,但是晚清最後10年還是按照康有為的改革思路實行了新政。慈禧太後雖然恨不得活剮了他,但也不得不說,他的思路是很值得借鑒的。

18歲那年,梁啟超和父親進京參加會試,落榜之後到了上海。古代的四書五經早都已經翻爛了,梁啟超想讀些新書。李鴻章在上海時辦了一個上海製造局,裏麵有個譯書館,有大量介紹西方的書。梁啟超就把這些書通讀了一遍,可以說是古今中西皆通了。

通過同學陳千秋介紹,梁啟超認識了康有為。梁啟超一下子就被康有為的才學折服了。他發現,康有為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比自己還要有學問。康有為喜歡交朋友,認識了很多香港人。通過這些香港人,康有為讀到了很多傳教士帶來的西洋書。後來在戊戌變法的時候,康有為給了光緒皇帝三本書,分別是《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和《波蘭分滅記》。康有為寫這些書的素材和基礎,都是在20年之前打下的。而且,這幾本書是他和梁啟超一起編訂的。

因為都了解西方文化,對西方文化感興趣,師徒二人一拍即合,成就了後來促成中國維新變法的一段佳話。除了上課之外,兩個人互相配合,通力合作。梁啟超在各地組織社團,康有為就一直給光緒皇帝上書。

1898年1月24日,康有為給光緒帝寫了第六封信,名為《應詔統籌全局折》。讀了這封信,光緒決定召見康有為,後來便開始了百日維新。

但是康有為和梁啟超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康有為的特點就完全暴露出來了。這個特點就是,康有為總是糾纏在過去得到的榮譽裏無法自拔。在他看來,自己被光緒皇帝接見過,雖然隻被接見了一次,但這就是自己的政治資源,是此生最大的榮譽,所以絕對不能丟掉。

戊戌變法失敗後,師徒二人流亡國外,康有為組織了一個保皇會,自稱手中有光緒帝的衣帶詔,宣稱光緒帝被慈禧太後綁架了,號召海外華僑捐錢,和他一起解救皇帝。其實,慈禧太後起初未必想把光緒皇帝關起來,徹底奪權。但是經過康有為的宣傳,帝黨之事天下皆知,讓慈禧對康有為恨之入骨。

如果康有為真的有心,就應該組織人手回國勤王。事實上,他的確組織過一次。海外華僑給保皇會捐了一些錢。這些華僑身在國外,空有一顆愛國之心,輕信了康有為的虛假宣傳,紛紛慷慨解囊,希望他趕緊殺回國去,救光緒皇帝脫離苦海。

1900年,這個機會終於來了。這一年,慈禧太後支持義和團,對多國宣戰,最後被八國聯軍趕出了北京。這對康有為來說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哪怕沒有進京勤王,至少可以在東南地區建立根據地。他也的確是這麼做的。

他籌劃了一年多時間,準備在廣西、湖南起義。因為拖的時間太長,走漏了風聲,被當地的官員發現了,導致起義還沒開始就被鎮壓了。這就是庚子勤王的故事。曆史書上很少提及這個事件,因為沒有弄出什麼動靜。但是我們可以從很多細節中,看出康有為個人的問題。

首先,他明知起義時機不成熟,卻堅持要起義。海外華僑雖然捐了錢,但是雷聲大雨點小,真正捐錢的不多。梁啟超四處籌錢,甚至找到了外國銀行貸款,幾經周折,湊到的錢勉強可以買一些軍火。

時機既然不成熟,完全可以推遲或者取消。但是康有為不這麼想,因為他把信譽都押在了華僑那裏,不能被人說拿錢不辦事。如此倉促的起義,注定要失敗。連起義的地點都換了好幾次,起先定在廣西,後來又變成了福建。

更要命的是,康有為任人唯親。但是他相信的人,包括梁啟超在內,都是知識分子,根本沒有發動起義的能力。當時有幾個能力超群的人物,想幫康有為一把。這些人有能力搞到錢,還能在清朝的官辦局裏搞到軍火。但是康有為認為他們不是自己人,堅決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