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比起洪思燕的華麗舞蹈、盛世太平安逸來說,上官璃華的這一曲《十麵埋伏》卻將所有戰士們浴血奮戰的辛酸完全勾起,讓全場的戰士都幾乎把所有的情緒和回憶就這麼被上官璃華的舞步而沉淪。

很快,上官璃華便舞到了《十麵埋伏》中的‘吹打’部分。“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較強、抒情氣息濃鬱的段落。琵琶用輪指奏出的長音,模擬了古代管樂器演奏的行進曲音調。這段間樂極象古代行軍時笙管齊鳴的壯麗場麵,刻畫了紀律嚴明的漢軍浩浩蕩蕩、由遠而近、闊步前進的形象。這段音樂在樂曲藝術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氣魄。

“點將”、“排陣”、“走隊”三個段落在實際演奏中是有所變化和取舍的。它們的相同特點是節奏整齊緊湊,音調跳躍富於彈性,表現了劉邦漢軍戰鬥前的高昂的士氣,操練中隊形變換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矯健的形象。樂曲有條不紊的結構安排,使得情緒的發展步步進逼,為過渡到激戰場麵作了充分的鋪墊。

第二部分寫楚漢短兵相接、刀光劍影的交戰場麵。它是樂曲的主體部分,音樂多變,節奏急促,在演奏上連續運用了彈、掃、輪、絞、滾、煞等手法,以描寫激烈的撕殺、拚搏,驚天動地、動人心弦,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個小段落。

“埋伏”這段音樂和它描繪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張一弛的節奏音型加以模進發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它給人以一種夜幕籠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沒地逼近楚軍的陰森的感覺。

“雞鳴山小戰”中琵琶運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現了雙方短兵相接小規模戰鬥的情景。“刹弦發出的聲響不是純樂音,而是一種含有金屬聲響的效果,猶如刀槍劍戟互相撞擊。逐漸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進,使情緒更為緊張。

“九裏山大戰”是整個樂曲的最高潮。這段音樂家中運用了多種琵琶技巧手法描繪了千軍萬馬聲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劍影驚天動地的激戰。琵琶對喧囂激烈戰鬥音響模擬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臨其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整個樂曲描繪楚漢兩軍的衝突,發展至此,勝負已定,矛盾已獲解決。

第三部分包括最後五個小段落,前兩段寫項羽失敗後在烏江邊自殺,低沉的音樂氣氛與前麵的高潮形成鮮明的對照。其中“烏江自刎”這須旋律淒切悲壯,塑造了項羽慷慨悲歌的藝術形象。後三小段描述漢軍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種種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刪節,有的省略整個第三部分,有的刪節去“眾軍奏凱”後三小段,目的是使樂曲情緒集中,避免冗長。